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之動物 | 閩南語書寫

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之動物

目錄
  1. 1. 獸類
  2. 2. 禽類
  3. 3. 爬蟲·兩棲類
  4. 4. 昆蟲類
  5. 5. 魚蝦海獸
  6. 6. 其他動物
  7. 7. 動物形體·行為

↩️轉總目錄

獸類

  • 【猛獸】(bíng-siù) 兇猛的野獸。
  • 【密婆】(bi̍t-pô) 蝙蝠。哺乳動物,外形像老鼠,四肢與身體之間有膜相連,類似鳥類的翅膀,所以能飛翔。眼睛小,視力弱,靠體內聲納系統發出的高頻率音波所傳回來的回聲來引導飛行,所以善於夜間活動。
  • 【無尾熊】(bô-bué-hîm/bô-bé-hîm)
  • 【鼢鼠】(bùn-tshí/bùn-tshú) 鼴鼠。哺乳動物。一種體型較大的鼠類,能潛地而行。以甘薯、花生、豆類等植物的地下部分為食。對農牧業的危害很大。
  • 【牛仔囝】(gû-á-kiánn) 犢。小牛。
  • 【牛母】(gû-bó) 母牛。
  • 【牛犅】(gû-káng) 公牛。例:這个牛牢內底有幾隻牛犅?Tsit ê gû-tiâu lāi-té ū kuí tsiah gû-káng? (這個牛舍裡有幾隻公牛?)
  • 【牛種仔】(gû-tsíng-á) 種牛。有的地方指母牛,有的地方指公牛。
  • 【熊】(hîm) 哺乳動物。四肢粗壯,身形龐大,全身覆濃毛,能爬樹,雜食性,多生於寒帶。例:臺灣烏熊 Tâi-uân oo hîm(臺灣黑熊)。
  • 【狐狸】(hôo-lî) 哺乳動物。本指狐和狸兩種動物,後多用來專指狐。狐形體像狗卻略為瘦小,毛呈赤黃色,尾巴長,遇到敵人能放出惡臭。因為生性狡猾多疑,所以多用來比喻狡詐而且作惡多端的壞人。例:老狐狸 lāu hôo-lî。
  • 【火鼠】(hué-tshí/hué-tshú) 松鼠 。見【膨鼠】phòng-tshí 條。
  • 【野牛】(iá-gû)
  • 【野狼】(iá-lông)
  • 【野獸】(iá-siù) 生長在山野間,沒有經過人工飼養、繁殖的獸類。
  • 【夜婆】(iā-pô) 蝙蝠。見【密婆】bi̍t-pô 條。
  • 【羊仔】(iûnn-á) 羊、小羊。
  • 【羊母】(iûnn-bó) 母羊。
  • 【羊犅】(iûnn-káng) 公羊。犅只用在雄性的牛、羊上。
  • 【狗】(káu) 常見家畜的一種。嗅覺和聽覺很靈敏,可訓練來追蹤、守衛、導盲、救生或飼養為寵物,且性情忠誠,被喻為人類的朋友。
  • 【狗仔】(káu-á) 小狗。
  • 【狗母】(káu-bó) 母狗。
  • 【狗公】(káu-kang) 公狗。
  • 【恐龍】(khióng-liông)
  • 【羌】(kiunn) 山羌。哺乳動物。全身披褐色短毛,雄羌頭上長角,形體大小和吠聲皆與狗相似,行動隱密敏捷,常出沒在清晨和傍晚的山地密林裡,以野菜、鮮草和嫩葉為食。例:羌仔 kiunn-á(山羌)。
  • 【羌仔】(kiunn-á) 山羌。哺乳動物。全身披褐色短毛,雄羌頭上長角,形體大小和吠聲皆與狗相似,行動隱密敏捷,常出沒在清晨和傍晚的山地密林裡,以野菜、鮮草和嫩葉為食。
  • 【果子猫】(kué-tsí-bâ/ké-tsí-bâ) 果子貍、白鼻心。哺乳動物。食肉目靈貓科,夜行性動物,體色為黃、灰褐色,頭部色較黑,額頭至鼻樑有一條明顯的白色毛。棲息地以闊葉林為主,擅長爬樹,喜歡採食多汁的果類植物,屬於雜食性動物。
  • 【驢仔】(lî-á/lû-á) 驢子。
  • 【狸猫】(lî-bâ) 狸子。哺乳動物。體型大小像貓,頭部有黑色條紋,身體有黑褐色斑點,尾部有橫紋,性情凶猛,捕食鳥、鼠、蛇、蛙等小動物。例:狸猫換太子。Lî-bâ uānn thài-tsú. (一齣著名的戲劇,劇情是傳說中的包公審出了發生在宮中的「狸貓換太子」案,替宋仁宗皇帝找到了自己的親生母親。)
  • 【驢】(lî/lû) 哺乳動物。似馬而小,耳頰較馬長,短鬣,毛多為灰褐色,尾部像牛尾。性溫馴,能負物及供坐騎。
  • 【鹿】(lo̍k) 哺乳動物。雄性者有角,褐色毛,肉可以食用,皮毛可以製作衣服、鞋、工具等,角可以作裝飾品、藥物等。
  • 【駱駝】(lo̍k-tô) 哺乳動物。身形高大,背有駝峰,分為單峰與雙峰。腳蹄厚,適合在沙漠中行走,具有高度耐飢渴的能力,可供騎乘與載貨,是沙漠中的主要負重動物。
  • 【狼】(lông) 動物名。形狀似犬,毛為青灰色,頭銳喙尖,後腳稍短。嗅覺靈敏,聽覺佳。性凶狠狡猾,晝伏夜出,會襲擊人畜。
  • 【綿羊】(mî-iûnn)
  • 【貓】(niau) 1.常見家畜的一種。瞳孔大小會因為光線的強弱而改變,聽覺和視覺都很敏銳,行動敏捷,善捕鼠。例:飼貓來掠鳥鼠。Tshī niau lâi lia̍h niau-tshí. (養貓來抓老鼠。) 2.用來指女人。例:烏貓 oo-niau(指時髦新潮的女人)。3.臉上有麻點。例:伊面貓貓 i bīn niau-niau(他臉上有麻點)、毋通看貓的無點。 m̄-thang khuànn niau–ê bô-tiám. (意指不要小看他人。)
  • 【貓仔】(niau-á) 常見家畜的一種。瞳孔大小會因為光線的強弱而改變,聽覺和視覺都很敏銳,行動敏捷,善捕鼠。
  • 【貓咪】(niau-bî) 貓。
  • 【鳥鼠】(niáu-tshí/niáu-tshú) 老鼠。哺乳動物。體形小,腳短尾長,毛柔軟、呈灰褐色,性怯懦,行動迅速,門齒發達,繁殖力強,為傳播鼠疫等數種疾病的媒介。
  • 【惡馬】(ok-bé) 兇猛的馬。例:惡馬惡人騎,胭脂馬拄著關老爺。Ok-bé ok-lâng khiâ, Ian-tsi-bé tú-tio̍h Kuan-ló-iâ. (兇猛的馬自有兇悍的人來騎牠,赤兔馬遇到關老爺。比喻一物剋一物。)
  • 【豹】(pà) 哺乳動物。外型與老虎相近,但體型較小,皮毛為黃褐色,背部有黑色圓形斑點。生性凶猛,善於爬樹以捕食其他獸類。臺灣地區以「臺灣雲豹」為代表,但數量極為稀少,已列入瀕臨絕種之保護動物。
  • 【斑馬】(pan-má) 哺乳動物。馬的一種。毛淡黃或銀白色,身上有二色相間的斑紋,是群棲動物。非洲為主要產地。
  • 【膨鼠】(phòng-tshí/phòng-tshú) 松鼠。外形像老鼠但大些,尾巴長且膨鬆,常棲於樹上,吃果實。
  • 【獅】(sai) 哺乳動物。身長約二、三公尺,四肢強健,有鉤爪,尾細長。雄獅頭至頸部有鬣,雌獅體形較小,無鬣。分布在印度及非洲一帶。
  • 【犀牛】(sai-gû) 哺乳動物。體型大,外形像牛,頭部有一或兩個角,常作為攻擊性武器。以草、樹葉、嫩枝為食。
  • 【猩猩】(sing-sing)
  • 【山貉】(suann-hô) 哺乳動物。背部暗褐色,腹部灰白色,體毛剛粗,尾部粗壯,鱗環明顯。善挖地穴居,是臺灣體型最大的鼠類,也是臺灣農作物的剋星。民間多抓來食用,一般山產店多寫作「山河肉」。
  • 【山羊】(suann-iûnn)
  • 【山貓】(suann-niau) 雲豹、石虎、狸貓。哺乳動物。頭部有黑色條紋,軀幹有黑褐色斑點,尾部有橫紋,性凶猛,捕食鳥、鼠、蛇、蛙等小動物。
  • 【山豬】(suann-ti/suann-tu) 山豬、野豬。身體呈圓桶狀,皮黑又厚,長滿粗毛,鼻子長又硬,牙齒尖利,是雜食性動物,性情十分兇暴。例:我感覺山豬仔肉較好食。Guá kám-kak suann-ti-á bah khah hó-tsia̍h. (我覺得野豬肉比較好吃。)
  • 【畜生】(thik-senn/thik-sinn) 1.牲口、牲畜。禽獸的通稱。2.一種罵人的話。指人品格低劣,如同禽獸。例:彼个精牲若予我拄著,我絕對無放伊煞。Hit ê tsing-senn nā hōo guá tú tio̍h, guá tsa̍p-tuì bô pàng i suah. (那個畜生若讓我遇到,我絕對不與他善罷干休。)
  • 【兔】(thòo) 1.兔子。2.十二生肖排序第四的生肖。
  • 【兔仔】(thòo-á) 兔子。哺乳動物。草食性,耳大,尾短且上翹,上脣中裂,後腿比前腿長,善跳躍。毛色為灰、白或褐色不等。性溫和且外型可愛,故常被飼養為寵物。
  • 【豬仔】(ti-á/tu-á) 豬的統稱或專指小豬。
  • 【豬母】(ti-bó/tu-bó) 母豬。常見家畜的一種。
  • 【豬公】(ti-kang/tu-kang) 公豬。
  • 【豬胚仔】(ti-phue-á/tu-phe-á) 正在成長中,體型半大不小的豬。
  • 【長頷鹿】(tn̂g-ām-lo̍k) 長頸鹿。哺乳動物。原產於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平原地帶。外形與鹿相似,腿和頸部則較一般鹿來得長。毛色為淺黃色,並帶有淺褐色斑點。大多生活於平原和灌木地區,以金合歡屬植物的葉子為主要食物。
  • 【鼠】(tshí/tshú) 哺乳動物。體形小,腳短尾長,毛色呈灰褐色。繁殖力強,為傳播鼠疫的媒介。
  • 【水牛】(tsuí-gû) 哺乳動物。體型大,毛色灰黑,擅長耕田。原產於中國南方及印度,荷蘭統治臺灣時自閩南地區引進。
  • 【水獺】(tsuí-thuah) 哺乳動物。體形似鼬,身體柔軟細長,尾長足短,趾間有蹼,穴居河岸,擅游泳,能潛水,夜出捕魚。皮毛呈深褐色,質地柔軟,很貴重。

禽類

  • 【鴨仔囝】(ah-á-kiánn) 小鴨子。
  • 【鴨仔癉】(ah-á-tan) 瘦弱、發育不良的鴨子。
  • 【鴨咪仔】(ah-bî-á) 小鴨子。
  • 【鴨母】(ah-bó) 母鴨。例:鴨母咧生卵。Ah-bó teh senn nn̄g. (母鴨正在生蛋。)
  • 【鴨雄仔】(ah-hîng-á) 小公鴨。還沒成熟的公鴨。
  • 【鴨鵤】(ah-kak) 公鴨。例:鴨鵤袂生卵。Ah-kak bē senn-nn̄g. (公鴨不會下蛋。)
  • 【鴟鴞】(bā-hio̍h) 老鷹。禽鳥類。全身呈褐色,尾形像魚尾,翼大擅於飛翔,嘴形鉤曲,眼睛非常銳利,趾有銳利的爪,嘴腳皆強勁有力。捕食魚類、青蛙、蛇類、鳥類等。
  • 【猛禽】(bíng-khîm)
  • 【雁】(gān) 禽鳥類。候鳥,春天飛往北方,秋天飛回南方。群飛時常成行成列或成人字形。例:雙雁影 siang gān iánn(歌曲名)。
  • 【牛屎鳥仔】(gû-sái-tsiáu-á) 鶺鴒。禽鳥類。體長約五至六寸。體色有黑白相間、黃綠相間和黑灰相間等三種形態。因為喜歡在牛屎中找昆蟲吃,所以被稱為「牛屎鳥仔」。
  • 【鶴】(ho̍h) 禽鳥類。頭小,頸、喙、腳皆呈細長狀,羽毛大多為白色或灰色,多生活於沼澤或平原水畔,以小魚、昆蟲及穀類為食。
  • 【粉鳥】(hún-tsiáu) 鴿子。常見家禽的一種。飛行迅速,記憶力強,經過訓練以後可以傳遞書信。個性溫和,常被當作和平的象徵。
  • 【閹雞】(iam-ke/iam-kue) 被閹割過的公雞。現在外面的招牌都戲稱「太監雞」。
  • 【鷹】(ing) 禽鳥類。全身呈褐色,尾形像魚尾,翼大擅於飛翔,嘴形鉤曲,眼睛非常銳利,趾有銳利的爪,嘴腳皆強勁有力。捕食魚類、青蛙、鳥類等。
  • 【鸚哥】(ing-ko) 鸚鵡的一種。禽鳥類。尾細長,體長約三十公分,全身披綠色羽毛,赤嘴,黑頭,頭周圍有赤色細環紋。
  • 【燕】(ìnn) 禽鳥類。各種燕科的通稱,種類繁多,體型小,飛行能力很強,尾端分叉成剪刀狀,背黑腹白。
  • 【燕仔】(ìnn-á) 燕子。例:燕仔飛來飛去咧咬岫。Ìnn-á pue lâi pue khì teh kā siū. (燕子飛來飛去地在築巢。)
  • 【家禽】(ka-khîm)
  • 【鵁鴒】(ka-līng) 八哥。鳥類,羽毛黑色,頭部有羽冠。能模仿人聲及其他鳥類的聲音。例:鵁鴒順便空。Ka-līng sūn piān khang. (八哥使用現成的巢穴。比喻鳩占鵲巢。)
  • 【加鵻】(ka-tsui) 鳩鳥、雛鷹。禽鳥類。
  • 【鵤】(kak) 雄性的家禽。例:雞鵤 ke-kak(未成熟的公雞)、鴨鵤 ah-kak(未成熟的公鴨)。
  • 【雞仔囝】(ke-á-kiánn/kue-á-kiánn) 雛雞、小雞。例:買兩隻雞仔囝來飼。Bé nn̄g tsiah ke-á-kiánn lâi tshī. (買兩隻小雞來飼養。)
  • 【雞仔】(ke-á/kue-á) 雞。常見家禽的一種。頭上有紅色肉冠,雄雞較雌雞大,翅短,飛行能力不佳。例:雞仔著災 ke-á tio̍h-tse(雞得瘟疫)。
  • 【雞母】(ke-bó/kue-bó) 母雞。常見家禽的一種,雌性的雞。
  • 【雞鵤】(ke-kak/kue-kak) 未成熟的公雞。常見家禽的一種,雄性味成熟的雞。
  • 【雞公】(ke-kang/kue-kang) 公雞。
  • 【雞僆仔】(ke-nuā-á/kue-nuā-á) 還未生過蛋的母雞。例:雞僆仔肉較幼。Ke-nuā-á bah khah iù. (未生過蛋的母雞肉比較嫩。)
  • 【雞桃仔】(ke-thô-á/kue-thô-á) 中等大小的雞。
  • 【客鳥】(kheh-tsiáu) 喜鵲。禽鳥類。雜食性動物,嘴尖,尾長,身體大部分為黑色,腰、體側、腹、肩和翼尖為白色,叫聲嘈雜。
  • 【徛鵝】(khiā-gô) 企鵝。禽鳥類。嘴尖體胖,尾足皆短,翼小,全身布滿羽毛,皮下脂肪厚,故可生活於極為寒冷之處。分佈於南半球,以魚和甲殼類動物為主食。不能飛行但善於游泳,在陸地上行走時狀如站立,故名。
  • 【孔雀】(khóng-tshiok) 禽鳥類。生產在熱帶地區,形狀略像雉,體長大約三尺多,翅膀短小,雄性長得特別壯麗,頭上有羽冠,尾巴有長形的羽毛,張開時呈現扇形,很美觀,是著名的觀賞用的鳥類。
  • 【南路鷹】(lâm-lōo-ing) 灰面鵟鷹、灰面鷲。禽鳥類。每年十月初至十月底從北半球南下至東南亞一帶渡冬,於臺灣過境期間,可在恆春滿州里附近觀賞。到來年三月底至四月中旬又北返,在彰化八卦山或臺北觀音山地區可看見;因為是由南路而來,所以稱為「南路鷹」。
  • 【鸕鶿】(lôo-tsî) 魚鷹。禽鳥類。形狀像鴉,全身黑色,嘴長,喉嚨部分白色,善於潛水捕魚,喉下的皮膚擴大成囊狀,捕得魚後就放在囊內。正因為「鸕鶿」有這樣的特色,漁夫們常會利用這種鳥幫忙捕魚。例:鸕鶿箍頷。Lôo-tsî khoo ām. (在鸕鶿的頸部用束箍束住,防止牠在幫忙捕魚時,把魚吞下去。)
  • 【貓頭鳥】(niau-thâu-tsiáu) 貓頭鷹、夜鴞。禽鳥類。眼睛大而圓,肉食性,晝伏夜出,捕捉鼠、麻雀等小動物。
  • 【烏鴉】(oo-a) 禽鳥類。鳥綱燕雀目鴉科的通稱。
  • 【烏面抐桮】(oo-bīn-lā-pue) 黑面琵鷺。禽鳥類。黑色的嘴呈湯匙狀,體形似白鷺,全身羽毛為白色,後頸在夏季會長出黃色羽冠。通常生活在海濱、沼澤、河口及水田等地,以魚蝦、螺類為食。
  • 【烏喙筆仔】(oo-tshuì-pit-á) 斑文鳥。禽鳥類。狀似麻雀,體色多呈黑褐色,胸前佈滿箭頭狀斑紋,鳥喙及其附近均為黑色,故稱為「烏喙筆仔」。是臺灣平地至丘陵地區常見的留鳥,多出現於農田、草原、竹林和灌叢中,常結伴而行。
  • 【斑鴿】(pan-kah) 斑鳩、鳴鳩。禽鳥類。頸部後方有黑色的斑狀輪環,善於鳴叫。
  • 【白鶴】(pe̍h-ho̍h) 禽鳥類。喙長,便於啄食小魚;腳長,便於涉水。
  • 【白翎鷥】(pe̍h-līng-si) 白鷺鷥。禽鳥類。在夏季時頭頂會長純白色長毛。常棲息在沼澤、田地,以水中的魚類、水生動物和昆蟲為食物。啄食田中害蟲,是一種益鳥。
  • 【白頭鵠仔】(pe̍h-thâu-khok-á) 白頭翁。禽鳥類。形體似畫眉,色灰黑,腹白。頭後部有一撮白斑羽毛。
  • 【伯勞仔】(pit-lô-á) 伯勞鳥。禽鳥類。較雀大,頭、額兩側為黑色,背灰褐色,性兇猛。在臺灣較常看到的有紅尾伯勞。九月以後從北方飛來的另一種是棕伯勞,外表十分美麗。
  • 【飛鳥】(pue-tsiáu) 指飛禽、鳥類。
  • 【山後鳥】(suann-āu-tsiáu) 灰面鵟鷹、灰面鷲。見【南路鷹】lâm-lōo-ing 條。
  • 【雉雞】(thī-ke/thī-kue) 禽鳥類。一種長尾的大型鳥類,雙翅圓而短,不善飛翔,但雙腳強而有力,善於奔走。嘴堅硬,適合啄食土中的食物。部分有頭冠或肉垂。雄雉尾長,羽毛鮮豔美麗,多為赤銅色或深綠色;雌鳥尾稍短,毛灰褐色。大多生活在隱蔽的森林之中。
  • 【天鵝】(thian-gô)
  • 【釣魚翁】(tiò-hî-ang/tiò-hû-ang) 翠鳥、魚狗。禽鳥類。臺灣地區常見留鳥的一種。大多棲息於平地至山麓、丘陵之溪流、池塘、湖沼等地。常單獨棲坐於離水面不高樹枝上,若發現魚蝦出現即刻入水捕捉,以喙尖咬緊其頭部,在樹幹上敲打後嚥食。
  • 【鴕鳥】(tô-tsiáu)
  • 【粟鳥仔】(tshik-tsiáu-á) 麻雀。禽鳥類。圓頭,短尾,栗褐色,身上雜有黑褐色斑點,翅膀短小,善於跳躍,以穀粒和昆蟲為主要食物。
  • 【𪁎雞】(tshio-ke/tshio-kue) 公雞、種雞。發春期的公雞。
  • 【厝角鳥仔】(tshù-kak-tsiáu-á) 麻雀。見【粟鳥仔】tshik-tsiáu-á 條。
  • 【鳥】(tsiáu) 禽鳥類的總稱。脊椎動物,卵生,全身被覆羽毛,有翅膀,大多能飛行,另外也有因為翅膀退化而不能飛行者。
  • 【鳥仔】(tsiáu-á) 小鳥。鳥類的通稱。
  • 【鳥仔岫】(tsiáu-á-siū) 鳥巢。例:有鳥仔岫就有鳥歇。Ū tsiáu-á-siū tō ū tsiáu hioh. (有鳥巢就必有鳥棲息。比喻再醜的女人也有人要。)
  • 【鳥類】(tsiáu-luī)
  • 【水鴨】(tsuí-ah) 水鴨、野鴨。禽鳥類。野生,善游泳,會飛翔。閩南語中常和鴛鴦並列,認為鴛鴦為水鴨的一種。例:鴛鴦水鴨 uan-iunn tsuí-ah。
  • 【水鳥】(tsuí-tsiáu)

爬蟲·兩棲類

  • 【錦蛇】(gím-tsuâ) 爬蟲類動物。身體有美麗的花紋,體型巨大,常達三公尺以上,不具毒性,通常用身體將獵物勒死後吞食。多分布於熱帶森林中。
  • 【海龜】(hái-ku)
  • 【雨傘節】(hōo-suànn-tsat) 爬蟲類動物。體色黑白相間,極為分明,頭部為橢圓形,背鱗為十五縱列,是臺灣所產陸生毒蛇中毒性最強者之一。
  • 【蛤仔】(kap-á) 青蛙。見【田蛤仔】tshân-kap-á 條。
  • 【鱷魚】(kho̍k-hî/kho̍k-hû) 爬蟲類動物。外形像蜥蜴,全身有灰褐色硬皮,前有五趾,後有四趾,趾間有蹼。捕食魚、蛙和鳥類等,也會吃人、畜。
  • 【龜殼花】(ku-khak-hue) 爬蟲類動物。是臺灣常見的出血性毒蛇,頭部成明顯的大三角形,背部為黃褐色或棕褐色,有不規則的黑色斑塊,形狀像龜殼花紋。是保育類動物。
  • 【鯪鯉】(lâ-lí) 穿山甲。哺乳類動物。體長三尺多,全身被有角質的鱗甲,沒有牙齒,爪子銳利,擅長挖土,吃螞蟻等昆蟲。例:假死鯪鯉張狗蟻 ké sí lā-lí tng káu-hiā. (穿山甲裝死想引螞蟻過來以供自己食用,形容人示弱設陷阱陷害他人。)
  • 【兩棲】(lióng-tshe)
  • 【蜈蜞】(ngôo-khî) 水蛭、螞蝗。環節動物。體長扁,色黑綠,尾端及胸腹面各有一個吸盤。生於池沼或是水田中,喜歡吸食人畜的血液。
  • 【烏龜】(oo-ku) 爬蟲類動物。身體呈扁平形,背部有長圓形的硬殼,黑褐色,有花紋,頭尾和四肢都可以縮入甲殼裡面。腳趾有蹼,能游泳,生長在湖泊、河川中,多吃雜草和小動物。它的甲殼還可以用來入藥。口語中一般只說「龜」
  • 【百步蛇】(pah-pōo-tsuâ) 爬蟲類動物。頭部成三角形,嘴間向上翹,頭頂成暗綠色,頭側黃色,背部由頸至尾有黃褐色黑邊之菱形斑,黑邊在體兩側形成褐色三角斑,左右對稱而成沙漏狀。是臺灣體型最大毒蛇。臺灣最危險之蛇類之一,致死率占第一位。其毒液屬於出血毒,可使人在二小時內死亡。
  • 【鱉】(pih) 甲魚。爬蟲類動物。外形像龜,背甲呈灰黑色,有軟皮。腹部白色或淡黃色。頸部長,四肢粗短,有厚蹼。多棲息於湖沼等溫、熱帶水域。背甲圓形,邊緣柔軟,肉可食用,甲殼可入藥。
  • 【飯匙銃】(pn̄g-sî-tshìng) 眼鏡蛇。爬蟲類動物。長四、五尺,頸部有一對白邊黑心的環狀斑紋,形如眼睛。背褐色,腹青白色,毒牙有溝,可注毒液,發怒或興奮的時候,頭會揚起,頸部擴張呈扁平狀,有如飯匙,所以稱為「飯匙銃」。
  • 【簸箕甲】(puà-ki-kah) 雨傘節。見【雨傘節】hōo-suànn-tsat 條。
  • 【四跤仔】(sì-kha-á) 青蛙。兩棲類動物。腳上有蹼,擅長跳躍、游泳。多生活在水邊,常在夜間活動。
  • 【四跤杜定】(sì-kha-tōo-tīng) 蜥蜴。爬蟲類動物。體表有細小鱗片,頭比胸部狹小,口吻短而厚,四肢粗短具鉤爪,尾巴細長易斷。
  • 【蟮蟲仔】(siān-thâng-á) 守宮、壁虎。爬蟲類動物。背部灰暗,身體扁平,能在直立的牆壁上爬行。
  • 【肚胿仔】(tōo-kuai-á) 蝌蚪。青蛙或蟾蜍的水生幼體。多為黑色,頭大而橢圓,尾部扁平。成長時逐漸生出四肢,尾漸縮小至不留痕跡,最後變成蛙或蟾蜍。
  • 【杜定】(tōo-tīng) 蜥蜴、石龍。爬蟲類動物。尾巴細長易斷,雄體背面是青綠色,雌體背面是淡褐色,腹部則都呈現淡黃色。棲息於草叢中,捕食昆蟲和其他小動物,會冬眠。
  • 【田蛤仔】(tshân-kap-á) 田蛙、青蛙。兩棲類動物。頭寬扁、闊嘴、大眼。背部呈青綠色,腹部灰白,表皮光滑。有蹼,善跳躍、游泳。
  • 【臭腥仔】(tshàu-tshenn-á) 臭青公、臭青母。見【臭腥公】tshàu-tshenn-kong 條。
  • 【臭腥公】(tshàu-tshenn-kong/tshàu-tshinn-kong) 臭青公、隆脊蛇。爬蟲類動物。體型粗大,為棕色或褐色,無毒。幼蛇呈淺棕色,有黑色或深棕色的小斑點散雜其間,和成蛇體色差異大。棲息於雜木林或農墾地,性情活潑,好攻擊。在遇危急或被捕捉時,會於肛門處發出惡臭,所以稱為「臭腥公」。
  • 【青竹絲】(tshenn-tik-si/tshinn-tik-si) 爬蟲類動物。又名「赤尾青竹絲」。背部呈草綠色,尾部赤色,含劇毒,常棲息在草樹叢中。
  • 【螿蜍】(tsiunn-tsî) 蟾蜍、癩蝦蟆。兩棲類動物。形狀像青蛙,行動遲緩,背部有疣,具有劇毒。
  • 【蛇】(tsuâ) 爬蟲類動物。身體為圓長形,沒有四肢,身上佈有鱗片,舌頭細長而分叉,隨著生長過程會產生蛻皮現象。生殖方式為卵生或卵胎生,分有毒跟無毒二種。

昆蟲類

  • 【𧌄蜅蠐】(am-poo-tsê) 蟬。動物名。俗稱「知了」。頭短體長,有兩隻突出的複眼,翅膀兩對,薄且透明。雄蟬腹部有發聲器,叫聲尖銳,夏天會連續叫個不停。
  • 【木蝨】(ba̍k-sat) 床蝨、臭蟲。身體呈橢圓且扁平,喜愛乾燥,白天大多藏在地板、牆壁或草蓆的縫隙,晚上則爬出來吸食人和牲畜的血,是一種會傳染疾病的寄生蟲。
  • 【蠓】(báng) 蚊子。昆蟲名。形體細長,胸部有一對翅膀和三對細長的腳。雄蚊主食花蜜和植物汁液,雌蚊吸人畜的血後產卵。卵產於水面,孵化為水生幼蟲孑孓。
  • 【蠓仔】(báng-á) 蚊子。昆蟲名。形體細長,胸部有一對翅膀和三對細長的腳。雄蚊主食花蜜和植物汁液,雌蚊吸人畜的血後產卵。卵產於水面,孵化為水生幼蟲孑孓。
  • 【蠓蟲】(báng-thâng) 泛指如蚊蚋之類會吸人畜血液的昆蟲。
  • 【米龜】(bí-ku) 米象。昆蟲類。是一種有名的貯穀害蟲,成蟲體長約二點五到三點五公釐,呈現深赤褐色,前胸背面和鞘翅有圓刻點。專門蛀食貯藏中的稻穀、麥粒、玉蜀黍等米糧,其中以幼蟲為害最嚴重。
  • 【米𧉟】(bí-tâi) 米蟲。生長在米或者穀類之中的小蟲。
  • 【尾蝶】(bué-ia̍h/bé-ia̍h) 蝴蝶、蚨蝶。昆蟲名。頭上有對複眼,兩隻單眼,複眼間細長的觸角司感覺。頭下方的口器,可伸長吸食花蜜。胸部著生三對步行腳,兩對翅膀。生長週分為卵、幼蟲、蛹及成蟲四個階段。種類繁多,約有九萬種,分布世界各地。
  • 【蜈蚣】(giâ-kang) 節肢動物。身體扁長,全身有許多體節,每一節上有對腳。第一對腳有毒爪,可射出毒液。常棲息在朽木或石縫中,捕食昆蟲為生。
  • 【牛屎龜】(gû-sái-ku) 大牛糞金龜、蜣螂。昆蟲名,全身黑色,胸部和腳有黑褐色的長毛,以動物的屍體或糞尿為食物,常把糞便滾成球形。
  • 【害蟲】(hāi-thâng) 會傷害農作物及各種樹木的昆蟲。
  • 【虎頭蜂】(hóo-thâu-phang) 胡蜂、黃蜂。昆蟲名。身上有黑黃相間的條紋,腹部尾端的螫針和毒腺相連接,螫人的時候會將毒液注入人體,使人致命。
  • 【胡蠅】(hôo-sîn) 蒼蠅。昆蟲名。夏天是繁殖季節,喜歡群集在腐臭的物體上。
  • 【火金蛄】(hué-kim-koo/hé-kim-koo) 螢火蟲。昆蟲,身體呈黃褐色,腹部尾端會發出燐光,白天藏在草叢裡,晚上才飛出來。
  • 【蛾仔】(ia̍h-á) 蛾。昆蟲名。鱗翅科昆蟲的總稱。與蝴蝶相似,但軀體較肥大、有細長的觸角、翅面多為灰白色、靜止時雙翼平放、大都屬於晝伏夜出等特質,則與蝴蝶相異,種類甚多。
  • 【蝶仔】(ia̍h-á) 蝴蝶、蚨蝶。昆蟲名。頭上有對複眼,兩隻單眼,複眼間細長的觸角司感覺。頭下方的口器,可伸長吸食花蜜。胸部著生三對步行腳,兩對翅膀。生長週分為卵、幼蟲、蛹及成蟲四個階段。種類繁多,約有九萬種,分布世界各地。
  • 【蝝】(iân) 尚未長出翅膀的幼蟲。例:菜著蝝 tshài tio̍h iân(菜長了菜蟲)。
  • 【虼蚤】(ka-tsáu) 跳蚤。昆蟲名。體形很小,暗褐色,後腿長而有力,善跳躍。多寄生在哺乳動物或禽鳥身上,吸吮血液為生。
  • 【虼蚻】(ka-tsua̍h) 蟑螂。昆蟲名。頭小下垂,身體扁平,有長絲狀觸角。腳粗有刺,後翅呈薄膜狀,折疊藏在前翅下。尾部有二條具感覺作用的尾毛。繁殖迅速,食害衣物、食品,是家居大害蟲。
  • 【狗蟻】(káu-hiā) 螞蟻。昆蟲名。身體小而長,全身呈黑或褐色,腹部為卵形,頭大,有觸角和一對複眼。一般行集團社會生活,有蟻后、工蟻、兵蟻之分。
  • 【狗蝨】(káu-sat) 狗蝨、蝨子。昆蟲名。寄生在狗身上的蝨子,體型極小,會吸取狗身上的血液為生,造成身體發癢。
  • 【雞母蟲】(ke-bó-thâng/kue-bó-thâng) 土蠶、蠐螬。金龜子的幼蟲。體肥色白,生活在土中,以植物的根莖為食,常危害農作物。因為以前人喜歡捉來餵食母雞,所以叫「雞母蟲」。後來也泛指生活在腐植土中,白白胖胖的大蟲。
  • 【雞𧉟】(ke-tâi/kue-tâi) 雞蝨。長在雞等家禽身上的小蟲。例:雞仔生雞𧉟真普遍。Ke-á senn ke-tâi tsin phóo-phiàn. (雞生雞蝨很普遍。)
  • 【糠𧉟】(khng-tâi) 米糠中的小蟲。
  • 【金龜】(kim-ku) 金龜子。昆蟲名。背有甲殼,具光澤,前端有觸角。種類繁多,其形狀、大小、顏色及生活習性各不相同。
  • 【金蠅】(kim-sîn) 麗蠅。昆蟲名。屬於雙翅目麗蠅科,複眼呈紅褐色,身體為藍色,具有金屬光澤,所以又叫做「金蠅」。臺南玉井地區大多飼養做為幫助芒果花授粉的媒介昆蟲。
  • 【龜蠅】(ku-sîn) 蚜蟲。動物名。喜歡棲息在植物的根、莖、葉上,以吸食汁液維生,而使植物枯萎,因此被視為害蟲。
  • 【蟧蜈】(lâ-giâ) 長腳蜘蛛。節肢動物。較普通蜘蛛大三、四倍,體長約四至五公分,呈暗褐色。
  • 【娘仔繭】(niû-á-kián) 蠶繭。
  • 【烏蝛】(oo-bui) 臺灣鋏蠓、小黑蚊。昆蟲名。體長約一點五公釐,頭部黑色,觸角及口器深褐色,胸部、腹部呈黑褐色,翅脈黑色,翅及翅脈上都有短毛分布。只有雌成蟲才會吸血,症狀較一般蚊蟲叮咬明顯且嚴重。
  • 【烏龍仔】(oo-liông-á) 黃斑黑蟋蟀。昆蟲名。黑褐色,觸角很長,後腿粗大,善於跳躍。只有公蟋蟀才被養來做競鬥用。
  • 【蝴蝶】(ôo-tia̍p) 蚨蝶、胡蝶。昆蟲名。昆蟲名。頭上有對複眼,兩隻單眼,複眼間細長的觸角司感覺。頭下方的口器,可伸長吸食花蜜。胸部著生三對步行腳,兩對翅膀。生長週分為卵、幼蟲、蛹及成蟲四個階段。種類繁多,約有九萬種,分布世界各地。
  • 【白蟻】(pe̍h-hiā) 昆蟲名。產於熱帶及亞熱帶。外形似螞蟻,但是體色較淺,身體較柔軟,會蛀蝕木造的物品及衣服。
  • 【蜂】(phang) 昆蟲名。頭部有兩個大複眼和三個單眼,視力強,有一對觸角。種類多,經常群聚生活,居於蜂巢中,有毒刺,會螫人。
  • 【蝨】(sat) 昆蟲名。頭小腹大,以吸食動物血液或植物體液為生,會傳染疾病。例:狗蝨 káu-sat(長在狗身上的蝨子)。
  • 【蝨母】(sat-bó) 蝨子。昆蟲名。頭小,口突,腹大,無翅,以吸食動物血液或植物體液為生。會傳染疾病。常會因為音變的緣故而唸成「sap-bó」。
  • 【蟬】(siân) 昆蟲名。四翅薄而透明,雄蟬的腹胸交界處有發音器,能連續不斷發出聲音,雌蟬無鳴叫能力。幼蟲生長在土裡,吸食植物根部汁液,成熟後爬上樹幹羽化。例:秋蟬 tshiu-siân。
  • 【蟬仔】(siân-á) 蟬。昆蟲,雄的腹部有發音器能連續不斷發出聲音,雌的不發聲。幼蟲生長在土裡,長大吃食樹汁。
  • 【蟋蟀仔】(sih-sut-á) 蟋蟀。見【烏龍仔】oo-liông-á 條。
  • 【𧉟】(tâi) 一種會附著於雞、鴨、鵝等家禽羽毛上的小蟲,米或糠放久了也會長出這種小蟲。例:雞𧉟 ke-tâi(附生在雞身上的小蟲)、米𧉟 bí-tâi(米蟲)。
  • 【杜猴】(tōo-kâu) 蟋蟀。昆蟲名。體型圓長,為黑褐色,觸角細長,後肢長大,很會跳躍。雄蟲翅膀上有發聲器,是利用兩翅摩擦發出聲音的。生性好鬥、怕光,會躲藏在泥土中或石礫下,以植物為食,是農作物的害蟲。
  • 【杜伯仔】(tōo-peh-á) 螻蛄。昆蟲名。身長約三公分,全身為褐色,體形較圓。前肢粗扁有力,擅長掘地,生活在泥土中。除了捕抓小型蟲子為食,也會吃農作物的嫩莖,因此被視為害蟲。
  • 【田嬰】(tshân-enn/tshân-inn) 蜻蜓。昆蟲名。身體細長,頭部有一對複眼,胸部和背面有膜質翅兩對。生長在水邊,捕食蚊蠅為生,是一種益蟲。雌蟲用尾部點水把卵產在水中。
  • 【草猴】(tsháu-kâu) 螳螂。昆蟲名。全身綠色或土黃色,身體長,腹部肥大,頭呈三角形,前肢有棘刺,呈鎌刀狀。因為捕食害蟲有益於農業,所以屬於益蟲。
  • 【草蜢仔】(tsháu-meh-á) 蚱蜢、蝗蟲。昆蟲名。多為綠色或棕色,會大量啃噬農作物。多分布在熱帶和溫帶,尤其以溫帶草原最多。
  • 【草蜢公】(tsháu-meh-kong) 飛蝗、螞蚱的總稱。
  • 【蛆】(tshi/tshu) 昆蟲名。蚊、蠅的幼蟲。身體柔軟,色白而長,多生活於不潔淨的地方。例:水蛆 tsuí-tshi(孑孓)。
  • 【刺毛蟲】(tshì-môo-thâng) 毛毛蟲。昆蟲名。泛指蝶類或蛾類的幼蟲,身體細長而柔軟,呈圓筒狀,外表分節,每環節的疣狀突起上生有短毛,顏色則視種類而異。
  • 【蛀龜仔】(tsiù-ku-á) 昆蟲名。專門咬衣服、書籍、木頭、糧食等的小蟲。
  • 【蛀蟲】(tsiù-thâng) 啃咬木頭、衣物、書籍、穀物等蟲類的總稱。例:食柴的白蟻、食冊的剪蟲仔、食米的蛀龜攏總叫做蛀蟲。Tsia̍h tshâ ê pe̍h-hiā、 tsia̍h tsheh ê tsián-thâng-á、tsia̍h bí ê tsiù-ku lóng-tsóng kiò-tsò tsiù-thâng。 (吃木頭的白蟻、吃書的蠹蟲、吃米的米象都叫做蛀蟲。)

魚蝦海獸

  • 【蟯】(giô) 1.文蛤。貝類。殼略呈三角形,大的長二、三寸,殼表彩色或暗褐或灰白。生於沿海的沙中,以藻類為食。肉味鮮美,極富營養。2.借指女性生殖器。例:三條茄毋值一粒蟯。Sann tiâu kiô m̄ ta̍t tsi̍t lia̍p giô. (三個男的還不如一個女的。)
  • 【蟯仔】(giô-á) 文蛤。甲殼類動物。殼略呈三角形,有暗褐、灰白或彩色。生活在沿海的沙中,以藻類為食。
  • 【海翁】(hái-ang) 鯨魚。哺乳類動物,外形像魚,但用肺呼吸,是現今世界上最大的動物。生活在海洋,胎生,鼻孔在頭頂上,所以常露出水面呼吸。
  • 【海馬】(hái-bé)
  • 【海和尚】(hái-huê-siūnn) 短趾和尚蟹,又名兵蟹、海珍珠。其頭胸為圓形,像剃光的和尚頭,所以又稱「海和尚」。牠們大批棲息於灘地,退潮時會成群至水邊覓食,如行軍一般,故又有「兵蟹」之稱。
  • 【海虼蚻】(hái-ka-tsua̍h) 1.甲殼類動物。身體上下扁平,長約二到四公分,有七對附肢,屬甲殼動物等腳目,大多成群在海邊的礫石縫隙間活動,也可爬入水中避敵,以吃食各種藻類碎片和有機垃圾為生。2.指專門對法拍屋進行非法圍標的投機份子。3.從事海上走私犯罪活動的人。
  • 【海狗】(hái-káu) 哺乳動物。生活在海洋中,能在陸地上爬行。脣薄有鬚,眼大耳小,軀體圓長,四肢為鰭狀,有蹼,背黑褐色,腹白。
  • 【海鰻】(hái-muâ) 魚類。無鱗,體形像蛇,具有大口和銳利的牙齒,以攝食其他魚類為生。
  • 【海豹】(hái-pà) 哺乳動物。生長在溫帶和寒帶的湖海中,毛皮蒼黑而有光,四肢短而扁平,趾間有蹼。
  • 【海獺】(hái-thuah) 水獺。哺乳動物。身長大約有三尺多,頭形小,身體肥胖;有褐色柔密的皮毛,極貴重,產於北太平洋海岸。
  • 【海豬】(hái-ti/hái-tu) 海豚。哺乳類動物,身長約二公尺,頭小、嘴尖,鼻孔長在頭頂上,背部青黑色,腹部白色,前肢呈鰭狀,可用來保持平衡。牠能學習複雜的動作,並有很好的記憶力,是相當聰明的動物。
  • 【海蛇】(hái-tsuâ) 海蛇科動物的統稱,生長在海中,體長大約有三、四尺。
  • 【蚶】(ham) 1.貝類。肉可以食用。生活在淺海泥沙中,可以人工養殖。例:血蚶 hueh-ham。2.用來稱呼像貝扇形狀,並且可以開合的東西,尤其是指眼皮部分。例:頂目蚶 tíng ba̍k-ham(眼瞼)。
  • 【魴魚】(hang-hî/hang-hû) 魟魚。魚類。身體扁平,略呈圓形或菱形,尾部細長呈鞭狀,有毒,被刺中會疼痛。喜歡棲息在泥砂底層的海域。澎湖諺語「一魴、二虎、三沙門、四板午……」(it hang, jī hóo, sann sua-mn̂g, sì pán-ngóo……),意思是凡是被這幾種魚刺到,都會令人吃不消,而排名第一的就是「魴魚」。
  • 【鱟】(hāu) 甲殼類動物。頭胸部的甲殼略呈馬蹄形,腹部的甲殼呈六角形,尾部呈劍狀,生活在海底。例:好好鱟刣甲屎流。Hó-hó hāu thâi kah sái lâu. (上等的鱟魚卻料理得漏屎。比喻一件好好的事卻弄得亂七八糟。)
  • 【蝦】(hê) 節肢動物。長尾,分頭、胸、腹三部,頭部有長短兩對觸鬚,胸部有步腳五對,腹部狹長分為數個環節,每一環節有橈腳一對,供游泳之用。為蝦類動物的總稱。
  • 【魚群】(hî-kûn/hû-kûn)
  • 【魚類】(hî-luī/hû-luī)
  • 【魚栽】(hî-tsai/hû-tsai) 魚苗。剛由魚卵孵化成的雛魚。
  • 【魚臊】(hî-tsho/hû-tsho) 魚蝦等水產食物的總稱。
  • 【鰗鰡】(hôo-liu) 泥鰍。溫帶淡水魚類。體形圓長,腹部扁平,背部蒼黑色,腹部淡褐色或灰黃色,用腸管吸氣,肛門排氣。全身無鱗片,黏滑難捉。
  • 【花鮡】(hue-thiâu) 魚名。彈塗魚的一種,身體長而且側扁,全身暗褐色,有黑色小點。生活在淺海和河口附近,常藉著胸鰭和身體的彈力跳躍和爬行。
  • 【日月蚶】(ji̍t-gua̍t-ham/li̍t-gua̍t-ham) 扇貝、帆立貝。貝類。貝扇為扁平狀,左右兩片貝扇的顏色不一樣,一片為白色,一片為紫褐色,所以叫做「日月蚶」。在海水裡行進時,白色貝扇平躺,紫褐色貝扇會揚起來像帆船揚帆前進。
  • 【日月蟶】(ji̍t-gua̍t-than/li̍t-gua̍t-than) 日月蛤。見【日月蚶】ji̍t-gua̍t-ham 條。
  • 【狗𩸶仔】(káu-gām-á) 蝦虎魚。魚類。屬鱸魚的一種,為淡水魚,活動於淺水岩石間,因體輕,魚腹有吸盤可吸附在石頭上,以避免被激流沖走。
  • 【溪哥仔】(khe-ko-á/khue-ko-á) 溪哥、粗首。魚名。屬鯉科,體型約十五公分長,成雄魚身上有約十條的淺藍色條紋。分佈於臺灣各溪流中下游及湖泊,是臺灣特有的溪魚。
  • 【金魚】(kim-hî/kim-hû) 魚類。由鯽魚經過不斷的人工選種、配種、淘汰而成。特徵為凸眼、體形略呈圓球形,顏色鮮豔,鱗片有金光,鰭大,尾部分三分或四分,多作為觀賞用。
  • 【鮕鮘】(koo-tai) 臺灣鱧魚、七星鱧。魚名。性兇猛且好吃,為肉食性魚類,是一種生命力很強的淡水魚。
  • 【鯉魚】(lí-hî/lí-hû) 見【𩸙仔】tāi-á 條。
  • 【鯰魚】(liâm-hî/liâm-hû) 魚類。頭扁大,無鱗,皮膚多黏液,胸鰭上的棘刺有毒。生長於湖泊池沼中,白晝棲伏水底泥中,夜晚出來活動,專吃小魚、貝類、蛙類等。
  • 【鱸】(lôo) 魚名。頭大體長,口大鱗細,下顎稍突出,體側及背鰭有黑斑。性凶猛,以魚蝦為食。常棲於近海,夏季由海溯河,冬季由河入海。可供食用。
  • 【鱸魚】(lôo-hî/lôo-hû) 動物名。是一種常見的海魚。清燉的鱸魚,有助於傷口的癒合,是手術後病人極佳的補品。
  • 【𩵱仔】(ngóo-á) 馬鱍魚。魚類。喜歡棲息在沙泥底質地形中,在臺灣沿岸、河口、紅樹林等半淡鹹水域中可以看到蹤跡。每年秋末到來年初春是主要的漁期,是高經濟價值魚種。
  • 【烏耳鰻】(oo-hīnn-muâ/oo-hī-muâ) 魚類。俗名又叫「紅土龍」。體長且粗壯呈棍棒狀,形狀像蛇,尾部側扁,體表光滑,多黏液,身體有細長小鱗,埋於皮下,胸鰭長橢圓形,無腹鰭。
  • 【烏毛】(oo-moo) 瓜子鱲、黑毛。魚類。頭小、嘴脣圓鈍,體長可達六十五公分,呈黑紫色,棲息於岩礁區。屬於雜食性,冬天以藻類為主,夏天捕食各種小型生物。
  • 【蟳】(tsîm) 甲殼類動物。海水蟹的一種,螯較為細長,比起螃蟹更為珍貴。
  • 【錢鰻】(tsînn-muâ) 魚類。體形和一般鰻魚相似,色澤黑褐,體表佈滿類似古錢的小圓圈,因此稱為「錢鰻」。生長於海底礁石中,頭尖細,尾扁平,眼小口大,門牙微露,全身光滑,生性凶猛,以海中小生物為食。

其他動物

  • 【蝒蟲】(bīn-thâng) 蛔蟲。
  • 【蠍仔】(giat-á) 節肢動物。有雙螯,腹部狹長,尾端成倒鉤狀,有劇毒,能致人於死。
  • 【福壽螺】(hok-siū-lê)
  • 【胡蠅虎】(hôo-sîn-hóo) 蠅虎。節肢動物。蜘蛛的一種,身體小,為白色或灰色。善跳躍,不結網,利用尾端的絲黏附在牆壁上,專門捕食蒼蠅、蚊蟲等。
  • 【酵母】(kànn-bó) 一種微生物,是子囊菌類的一種單細胞菌,可使糖分解為酒精和二氧化碳。用粳米浸水,加麴少許,讓它發酵,再加水讓它發熱。可用來釀製紅糟、豆腐乳等等。
  • 【寄生蟲】(kià-senn-thâng/kià-sinn-thâng) 寄生於他種動植物體內或體外的蟲類。如跳蚤、蝨子和蛔蟲。
  • 【露螺】(lōo-lê) 蝸牛。動物名。為一種有肺的軟體動物,用腹足蠕動前進。雌雄同體,對農作物有害。
  • 【糞口蟲】(pùn-kháu-thâng) 蟯蟲。一種白色寄生蟲。雌蟲夜間在肛門處產卵,成蟲寄生於盲腸或腸道中。泥土為其傳播媒介,常寄生在兒童身上。
  • 【屎礐仔蟲】(sái-ha̍k-á-thâng) 蛆蟲。例:你莫像屎礐仔蟲蟯蟯鑽。Lí mài tshiūnn sái-ha̍k-á-thâng ngia̍uh-ngia̍uh-tsǹg. (你不要像糞坑裡的蛆蟲一樣,動個不停。)
  • 【細菌】(sè-khún/suè-khún) 單細胞的微生物,以分裂法繁殖,多靠寄生或腐生方法生活,遍布於土壤、水、空氣、有機物質或生物體內和體表。有些細菌會引起嚴重的疾病,如霍亂、破傷風等,有些則對人類有益處。
  • 【寵物】(thióng-bu̍t)
  • 【蜘蛛】(ti-tu) 節肢動物。分頭胸部、腹部,有腳四對,肛門前有瘤狀突起之紡績器,由此抽絲織網,捕食昆蟲。
  • 【杜蚓仔】(tōo-kún-á) 蚯蚓。環節動物。身體圓而細長,環節很多,會鑽土成穴,使土壤疏鬆,因此有益於農事。
  • 【田螺】(tshân-lê) 軟體動物。殼呈黑褐色的圓錐形,有一對細長的觸角,會利用腹足吸附在其他物體上,主要生活在溝渠或水田裡。
  • 【珠螺】(tsu-lê) 紅螺。軟體動物。外形似鸚鵡螺,殼薄。肉可食,也常被醃成珠螺膎,殼可做工藝品。

動物形體·行為

  • 【鴨母喙】(ah-bó-tshuì) 母鴨的嘴。例:鴨母喙罔叨。Ah-bó-tshuì bóng lo. (母鴨的嘴隨便動動,姑且撈點食物。引申為有機會撈就撈,能不能撈到或撈到多少,均無所謂,反正沒損失。)
  • 【後坐】(āu-tsē) 臀尖肉、臀肉。豬的後腿上方的臀肉,肉質較嫩,大多為瘦肉,且有彈性,可以做火腿。
  • 【牛陵】(gû-niā) 牛的背脊。
  • 【外殼】(guā-khak)
  • 【魚鱗】(hî-lân/hû-lân) 覆蓋在魚類身體表皮的透明角質,像瓦片一樣依次重疊,具有保護身體的作用。
  • 【魚鰾】(hî-piō/hû-piō) 1.一種能讓硬骨魚綱的魚類自由浮沉,並可輔助聽覺及發音的重要器官,位在脊柱下方,白色、薄皮,呈橢圓形。2.魚的精囊。
  • 【魚頭】(hî-thâu/hû-thâu) 魚的頭部。
  • 【魚鰓】(hî-tshi/hû-tshi) 鰓。魚類的呼吸器官,位於頭部兩側。
  • 【魚刺】(hî-tshì/hû-tshì) 魚的細骨頭。
  • 【雄】(hîng) 1.發育即將成熟的禽獸。例:鴨雄 ah-hîng(小公鴨)、牛雄 gû-hîng(小公牛)。犅2.卵中受精的胚胎。例:雞卵愛有雄提去孵才孵會出來。Ke-nn̄g ài ū-hîng the̍h khì pū tsiah pū ē tshut–lâi. (有受精的雞蛋拿去孵才孵得出來。)
  • 【虎皮】(hóo-phuê/hóo-phê) 老虎的皮。
  • 【虎鬚】(hóo-tshiu) 老虎的鬚毛。常用來比喻為抽籤用的籤條。例:拔虎鬚 pue̍h hóo-tshiu(以抽籤方式做決定)。
  • 【野生】(iá-sing) 未經人飼養或培植而自然長成的生物。例:野生動物 iá-sing tōng-bu̍t。
  • 【演化】(ián-huà)
  • 【搖尾】(iô bué/iô bé) 狗搖動尾巴。例:彼隻狗仔咧搖尾。Hit tsiah káu-á teh iô bué. (那隻狗在搖尾巴。)
  • 【羊毛】(iûnn-mn̂g) 羊身上的毛。製成的衣料不容易皺,而且保暖性特別強。例:你穿的衫是羊毛的。Lí tshīng ê sann sī iûnn-mn̂g–ê. (你穿的衣服是羊毛做的。)
  • 【爪】(jiáu/niáu) 1.禽獸的腳爪。例:雞跤爪 ke-kha-jiáu(雞爪)。2.也貶稱人的手腳。例:歹手爪 pháinn-tshiú-jiáu(不規矩的手。意指有不良習慣或行為。)
  • 【公】(kang) 雄性的。例:公的 kang–ê。
  • 【犅】(káng) 發育完成、體格雄壯的有角雄性動物。例:羊犅 iûnn-káng(公羊)、牛犅 gû-káng(公牛)、鹿犅 lo̍k-káng(公鹿)。
  • 【狗空】(káu-khang) 狗洞。牆壁間可供狗出入的洞口。
  • 【雞髻】(ke-kuè/kue-kè) 雞冠。公雞頭上高起的紅色肉冠。例:雞髻大塊看起來真威風。Ke-kuè tuā tè khuànn–khí-lâi tsin ui-hong. (雞冠大看起來很威風。)
  • 【跤爪】(kha-jiáu/kha-niáu) 腳爪。例:貓的跤爪真利。Niau ê kha-jiáu tsin lāi. (貓的爪子很尖利。)
  • 【跤蹄】(kha-tê) 1.蹄。動物腳踝以下。2.腳掌。
  • 【殼】(khak) 物體的堅硬外皮。例:卵殼 nn̄g khak(蛋殼)、蚵仔殼 ô-á khak(牡蠣殼)、蚶仔殼 ham-á khak(文蛤殼)。
  • 【起𪁎】(khí-tshio) 雄性的動物發情。例:彼隻豬哥閣咧起𪁎矣。Hit tsiah ti-ko koh teh khí-tshio–ah. (那隻公豬又在發情了。)
  • 【呼蛋】(khoo-tuann) 母雞下蛋前所發出的一種特別叫聲。例:雞母咧呼蛋矣。Ke-bó teh khoo-tuann–ah. (母雞要下蛋了。)
  • 【苦毛仔】(khóo-mn̂g-á) 寒毛。指動物身上剛長出的細毛。
  • 【繭】(kián) 蠶吐絲所結成的橢圓球形物。
  • 【胘】(kiān) 指飛禽鳥類的砂囊,等同於胃的功能。例:雞胘 ke-kiān(雞的砂囊)。
  • 【繭】(kíng) 釋義參見【繭】kián 條。例:娘仔繭 niû-á-kíng(蠶繭)。
  • 【狂】(kông) 1.情緒突然太過激烈、激動至失去控制。例:掠狂 lia̍h-kông(抓狂)、起狂 khí-kông(發狂)。2.氣勢壯大的、猛烈的。例:狂風大作 kông-hong-tāi-tsok。3.熱中某件事情。例:狂電影 kông tiān-iánn(瘋電影,即熱中於電影。) 4.慌忙、慌亂。例:伊行甲足狂的。I kiânn kah tsiok kông–ê. (他走得很慌忙。)
  • 【龜殼】(ku-khak) 烏龜的硬殼。
  • 【鱗】(lân) 魚類、爬蟲類等動物的體表所密覆的角質或骨質薄片組織,具有保護作用。例:拍鱗 phah-lân(刮魚鱗)。
  • 【排卵】(pâi-luán)
  • 【放卵】(pàng-nn̄g) 指魚、蟲類大量下蛋、產卵。例:魚仔放卵 hî á pàng-nn̄g(魚產卵)。
  • 【拍咯雞】(phah-ko̍k-ke) 母雞生蛋後所發出一種咕咕叫的聲音。
  • 【蜂岫】(phang-siū) 蜂巢、蜂窩。例:簾簷跤有一个蜂岫,愛想辦法共挽掉。Nî-tsînn-kha ū tsi̍t ê phang-siū, ài siūnn pān-huat kā bán–tiāu. (屋簷下有個蜂窩,要想辦法摘除。)
  • 【鰾】(piō) 大多數魚類的特殊器官。位於胸部中間,內有空氣,可以自由漲縮以調節魚體的比重,使魚在水中能上升或下沉。
  • 【孵卵】(pū-nn̄g) 孵蛋。指禽類從產卵之後,利用自身體溫使卵內胚胎發育成雛的過程。
  • 【孵岫】(pū-siū) 孵蛋。例:雞母孵岫 ke-bó pū-siū(母雞孵蛋)。
  • 【飛】(pue/pe) 1.鳥蟲利用翅膀在空中往來活動。例:鳥仔飛來飛去。Tsiáu-á pue-lâi-pue-khì. (小鳥飛來飛去。) 2.結束、告吹。例:伊佮𪜶女朋友的愛情早就飛去矣。I kah in lú pîng-iú ê ài-tsîng tsá tō pue–khì–ah. (他和他的女朋友的戀情早就告吹了。) 3.特指飛機的航行。例:這隻飛行機是欲飛美國的。Tsit tsiah hue-lîng-ki sī beh pue Bí-kok–ê. (這架飛機是要飛美國的。) 4.不穩定、無法控制的。例:伊今仔日講話飛飛。I kin-á-ji̍t kóng-uē pue-pue. (他今天講話無法控制。)
  • 【吠】(puī) 狗叫。例:狗仔咧吠。Káu-á teh puī. (狗在叫。)
  • 【生卵】(senn-nn̄g/sinn-nn̄g) 下蛋。雞鴨等卵生動物產卵。
  • 【生湠】(senn-thuànn/sinn-thuànn) 生育繁殖。例:鳥鼠真𠢕生湠。Niáu-tshí tsin gâu senn-thuànn. (老鼠很會繁殖。)
  • 【翼】(si̍t) 翅膀。例:鳥仔有翼才會飛。Tsiáu-á ū si̍t tsiah ē pue. (鳥有翅膀才能飛。)
  • 【翼股】(si̍t-kóo) 翅膀。
  • 【蹄】(tê/tuê) 1.人或動物的腳。例:跤蹄 kha-tê(腳丫子)。2.人的手掌。例:手蹄 tshiú-tê(手心)。
  • 【展翼】(thián-si̍t) 展翅。鳥類張開翅膀。例:彼隻鳥仔一下展翼,連鞭就飛甲無看見影矣。Hit tsiah tsiáu-á tsi̍t-ē thián-si̍t, liâm-mi tō pue kah bô khuànn-kìnn iánn–ah. (那隻小鳥一個展翅,馬上就飛得不見蹤影了。)
  • 【褪殼】(thǹg-khak) 脫殼、蛻皮。節肢動物和部分爬蟲類在生長過程中,將原有的外骨骼或外皮脫落,長出新的外殼或外皮,形體也不斷變大。
  • 【褪皮】(thǹg-phuê/thǹg-phê) 脫皮。例:蛇褪皮 tsuâ thǹg-phuê(蛇脫皮)。
  • 【蜘蛛網】(ti-tu-bāng) 蜘蛛所結的網。
  • 【叮】(tìng) 1.被蚊子等昆蟲咬到。例:我予蠓仔叮著。Guá hōo báng-á tìng–tio̍h. (我被蚊子叮到。) 2.斥責。例:伊不時予頭家叮。I put-sî hōo thâu-ke tìng. (她常常被老闆斥責。)
  • 【鰓】(tshi) 魚的呼吸器官,位於頭部兩側,可吸收水中的氧氣。
  • 【𪁎】(tshio) 形容雄性動物發情的樣子。例:彼隻狗仔咧𪁎矣。Hit tsiah káu-á teh tshio–ah. (那隻狗在發情了。)
  • 【象牙】(tshiūnn-gê)
  • 【吹狗螺】(tshue-káu-lê/tshe-káu-lê) 狗悲鳴。狗發出淒涼而綿長的嚎叫聲。古人以為狗發出如同吹螺般的悲嚎是因為看見鬼魅,故為不祥之兆,也用來表現淒涼或恐怖的情景。例:昨暝狗母毋知按怎一直吹狗螺。Tsa-mê káu-bó m̄-tsai án-tsuánn it-ti̍t tshue-káu-lê. (昨夜母狗不知怎麼一直在悲鳴。)
  • 【蛀】(tsiù) 指東西被咬壞或被腐蝕。例:愛食糖仔閣貧惰洗喙,莫怪喙齒蛀幾若空。Ài tsia̍h thn̂g-á koh pîn-tuānn sé-tshuì, bo̍k-kuài tshuì-khí tsiù kuí-nā khang. (愛吃糖又懶得刷牙,難怪牙齒蛀好幾個洞。)
  • 【羽毛】(ú-môo)
  • 【有雄】(ū-hîng) 形容卵生動物的卵子已受精。例:這粒雞卵有雄。Tsit lia̍p ke-nn̄g ū-hîng. (這顆雞蛋已經受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