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之文教·體育·休旅 | 閩南語書寫

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之文教·體育·休旅

目錄
  1. 1. 教育·學術
  2. 2. 文學·藝術
  3. 3. 戲劇·音樂
  4. 4. 體育·運動
  5. 5. 休閒·娛樂
  6. 6. 旅行

↩️轉總目錄

教育·學術

  • 【暗學仔】(àm-o̍h-á) 夜校。
  • 【命題】(bīng-tê/bīng-tuê) 出題目。
  • 【母校】(bú-hāu) 自己所畢業的學校。例:我足久無轉去母校矣。Guá tsiok kú bô tńg-khì bú-hāu–ah. (我很久沒有回母校了。)
  • 【文獻】(bûn-hiàn) 本指典籍和熟知文化掌故的賢者,後來專指具有歷史價值的典籍資料。
  • 【文教】(bûn-kàu)
  • 【文憑】(bûn-pîng) 1.用來作為憑證的正式文書。2.學校發給畢業或者肄業學生的證書。
  • 【語文】(gí-bûn/gú-bûn)
  • 【義理】(gī-lí) 1.道德公理。2.文章的意義、理路。
  • 【研習】(gián-si̍p)
  • 【研討】(gián-thó)
  • 【原文】(guân-bûn)
  • 【下課】(hā-khò)
  • 【學】(ha̍k) 1.學習的地方。例:中學 tiong-ha̍k、大學 tāi-ha̍k。2.指學科。例:經濟學 king-tsè ha̍k、社會學 siā-huē ha̍k。
  • 【學問】(ha̍k-būn) 學習所得的系統性知識。例:伊真有學問。I tsin ū ha̍k-būn. (他真有學問。)
  • 【學業】(ha̍k-gia̍p) 在學校修習的課業。例:學業進步 ha̍k-gia̍p tsìn-pōo。
  • 【學府】(ha̍k-hú)
  • 【學會】(ha̍k-huē)
  • 【學分】(ha̍k-hun)
  • 【學院】(ha̍k-īnn)
  • 【學界】(ha̍k-kài)
  • 【學科】(ha̍k-kho)
  • 【學區】(ha̍k-khu)
  • 【學期】(ha̍k-kî) 學校把一學年分為上下兩期,稱為「學期」。由本年八月秋季開學到次年一月寒假是第一學期,次年二月春季開學到七月暑假是第二學期。
  • 【學理】(ha̍k-lí) 學術上的原理法則。例:每一門科學攏有相關的學理。Mui tsi̍t mn̂g kho-ha̍k lóng ū siong-kuan ê ha̍k-lí. (每一門科學都有相關的學理。)
  • 【學歷】(ha̍k-li̍k)
  • 【學習】(ha̍k-si̍p) 經由理解與練習以吸收知識。例:學習數學 ha̍k-si̍p sòo-ha̍k。
  • 【學說】(ha̍k-suat)
  • 【學術】(ha̍k-su̍t) 關於有系統而專門的學問之道。例:學術研究 ha̍k-su̍t gián-kiù。
  • 【學長】(ha̍k-tiúnn)
  • 【學位】(ha̍k-uī) 通常指大專以上學生,在學分修習完畢後,具有某種程度的專業知識,經有關的學術機構認可而授予的學術級位。現分「專士」(tsuan-sū)、「學士」(ha̍k-sū)、「碩士」(si̍k sū)、「博士」(phok-sū)四種。
  • 【校方】(hāu-hong)
  • 【校慶】(hāu-khìng)
  • 【校區】(hāu-khu)
  • 【系所】(hē-sóo)
  • 【歇熱】(hioh-jua̍h/hioh-lua̍h) 放暑假。例:恁學校當時開始歇熱?Lín ha̍k-hāu tang-sî khai-sí hioh-jua̍h? (你們學校什麼時候開始放暑假?)
  • 【歇寒】(hioh-kuânn) 放寒假。例:阮明仔載就開始歇寒,免去學校上課矣。Guán bîn-á-tsài tō khai-sí hioh-kuânn, bián khì ha̍k-hāu siōng-khò–ah. (我們明天就開始放寒假,不用去學校上課了。)
  • 【歇冬】(hioh-tang) 放寒假。例:阮囝嘛咧欲歇冬矣。Guán kiánn mā teh-beh hioh-tang–ah. (我兒子也快要放寒假了。)
  • 【休學】(hiu-ha̍k) 學生因故暫時停止課業,但能保留學籍,以後再繼續就學。
  • 【福利社】(hok-lī-siā)
  • 【復習】(ho̍k-si̍p) 溫習、複習。
  • 【複習】(ho̍k-si̍p)
  • 【放榜】(hòng-pńg) 考試經評定成績後,公布錄取名單。
  • 【化學】(huà-ha̍k) 研究物質的結構、性質及變化反應的科學。
  • 【分數】(hun-sòo) 表示成績高低的數字。
  • 【粉筆】(hún-pit) 用白堊土或石膏做成的筆,可以在黑板上書寫。
  • 【夜間部】(iā-kan-pōo) 學校在夜間授課的部門。
  • 【演講】(ián-káng) 1.演說、講演。2.演說會。例:這場演講足足有三點鐘。Tsit tiûnn ián-káng tsiok-tsiok ū sann tiám-tsing. (這場演說會長達三小時。)
  • 【演說】(ián-suat)
  • 【院校】(īnn-hāu)
  • 【用功】(iōng-kong) 努力讀書、勤加修習。例:你這馬若無用功讀冊,以後就知艱苦。Lí tsit-má nā-bô iōng-kong tha̍k-tsheh, í-āu tō tsai kan-khóo. (你現在如果沒有用功念書,以後就會知道辛苦。) 這个囡仔真用功。Tsit ê gín-á tsin iōng-kong. (這個孩子很用功。)
  • 【幼教】(iù-kàu)
  • 【遊學】(iû-ha̍k)
  • 【字典】(jī-tián/lī-tián) 一種記載如何使用某種特定文字的工具書。以字為單位,按照一定的體例編目和排版,並對文字的形、音、義、用法及來源等等加以解釋。
  • 【入學】(ji̍p-o̍h/li̍p-o̍h) 開始進入學校學習、求學。例:我今年就欲入學去讀冊矣!Guá kin-nî tō beh ji̍p-o̍h khì tha̍k-tsheh–ah! (我今年就要入學去讀書了!)
  • 【入圍】(ji̍p-uî/li̍p-uî)
  • 【儒家】(Jû-ka/Lû-ka)
  • 【加】(ka) 1.數學演算法上,指兩個數目的結合。例:遮的加起來攏總一百箍。Tsia–ê ka–khí-lâi lóng-tsóng tsi̍t-pah khoo. (這些加起來總共一百元。) 2.增益。例:加工 ka-kang、加添 ka-thiam(增加)、加倍 ka-puē。
  • 【教法】(kà-huat)
  • 【教示】(kà-sī) 教訓、訓示。教導訓誨。例:這个囡仔若無教示是袂乖的。Tsit ê gín-á nā bô kà-sī sī bē kuai–ê. (這個孩子如果不教訓是不會乖的。)
  • 【教冊】(kà-tsheh) 教書。教導學生學習各種知識。
  • 【概論】(kài-lūn) 總括而扼要的論述。
  • 【感化】(kám-huà) 教化。藉由言語或行為感動別人,使對方改變思想,去惡從善。例:伊受著老師的感化了後,就變乖矣。I siū-tio̍h lāu-su ê kám-huà liáu-āu, tō piàn kuai–ah. (他受到老師的教化後,就變乖了。)
  • 【講義】(káng-gī)
  • 【講習】(káng-si̍p) 講授和學習。例:報名參加講習會。Pò-miâ tsham-ka káng-si̍p huē.
  • 【講授】(káng-siū)
  • 【講堂】(káng-tn̂g) 聽堂。講授知識的地方。
  • 【教學】(kàu-ha̍k) 教師將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
  • 【教訓】(kàu-hùn) 1.教導訓誡。例:伊真𠢕教訓囡仔。I tsin gâu kàu-hùn gín-á. (他很會教導小孩。) 2.從失敗或錯誤中學習到的經驗。
  • 【教育】(kàu-io̍k) 1.教導培育。2.一種有關培育人才、訓練技能,以期能幫助國家建設,社會發展的事業。
  • 【教改】(kàu-kái)
  • 【教科文】(kàu-kho-bûn)
  • 【教科書】(kàu-kho-su)
  • 【教具】(kàu-kū)
  • 【教室】(kàu-sik)
  • 【教條】(kàu-tiâu)
  • 【教導】(kàu-tō)
  • 【教材】(kàu-tsâi)
  • 【開學】(khai-ha̍k) 一學期課業開始。
  • 【牽師仔】(khan sai-á) 授徒。帶徒弟。例:師傅牽師仔。Sai-hū khan sai-á. (師傅帶徒弟習藝。)
  • 【科目】(kho-bo̍k) 對學術或其他事項所劃分的類別。
  • 【科學】(kho-ha̍k) 以一定對象為研究範圍,依據實驗與邏輯推理,得到統一、確實的規律和真理。狹義專指自然科學,廣義則泛指一切有系統、有組織的知識而言。
  • 【科系】(kho-hē)
  • 【考】(khó) 1.測驗、測試。例:考牢大學 khó-tiâu tāi-ha̍k(考上大學)。2.考試的簡稱。例:高考 ko khó(國家高等考試)、聯考 liân-khó。3.察驗。例:考數 khó siàu(查帳)、考秤頭 khó tshìn-thâu(核對斤兩)。
  • 【考卷】(khó-kǹg) 考試的時候,學生據以答題的卷子。
  • 【考場】(khó-tiûnn)
  • 【考試】(khó-tshì) 出試題測驗考生學習的程度或能力。
  • 【課文】(khò-bûn) 教科書的內容。
  • 【課業】(khò-gia̍p)
  • 【課本】(khò-pún) 教科書。
  • 【課題】(khò-tê/khò-tuê)
  • 【課程】(khò-tîng) 為達教育目標,由學校和老師安排指導學生所從事的一切活動。
  • 【課堂】(khò-tn̂g)
  • 【空大】(khong-tāi)
  • 【開課】(khui-khò)
  • 【減法】(kiám-huat) 一種數學的運算方法。從某數減去他數,為計算兩數之差的方法。
  • 【結業】(kiat-gia̍p)
  • 【金榜】(kim-pńg) 原指中國以前的科舉時代,讀書人參加金殿面試之後,揭曉成績用的榜單。現在通常用來指學生或考生參加考試後,公布錄取的榜單。例: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Tōng-pông hua-tsiok iā, kim-pńg tê-miâ sî.
  • 【及格】(ki̍p-keh) 合格。符合規定的標準或資格。
  • 【高中】(ko-tiong) 介於國民中學與大專院校之間的學校。招收對象為國中畢業生。
  • 【高職】(ko-tsit)
  • 【國文】(kok-bûn)
  • 【國中】(kok-tiong) 九年國民義務教育的最後三年。
  • 【公學校】(kong-ha̍k-hāu) 日治時期臺灣人就讀的基礎教育學校,相當於現在的小學。
  • 【公式】(kong-sik)
  • 【攻讀】(kong-tho̍k)
  • 【理化】(lí-huà)
  • 【理工】(lí-kang)
  • 【聯考】(liân-khó)
  • 【聯招】(liân-tsiau)
  • 【練字】(liān-jī/liān-lī) 原指練習書法,後泛指練習寫字。
  • 【力學】(li̍k-ha̍k)
  • 【留學】(liû-ha̍k)
  • 【落第】(lo̍k-tē) 1.留級。學生的學業成績未達升級標準,而留在原來的年級重讀。例:伊今年傷放蕩,予先生共伊落第。I kin-nî siunn hòng-tōng, hōo sian-sinn kā i lo̍k-tē. (他今年太愛玩,被老師留級。) 留級2.名落孫山。考試失敗,沒被錄取。例:伊這擺大學考試落第,明年仔愛重考。I tsit pái tāi-ha̍k khó-tshì lo̍k-tē, mê-nî-á ài tîng khó. (他這次大學沒考上,明年必須重考。)
  • 【論文】(lūn-bûn) 用以研究或者討論某種問題的文章。
  • 【論點】(lūn-tiám)
  • 【論壇】(lūn-tuânn)
  • 【年級】(nî-kip)
  • 【學】(o̍h) 1.學習。例:學煮食 o̍h tsú-tsia̍h(學作菜)、學刺膨紗 o̍h tshiah phòng-se(學打毛線)。2.模仿。例:你莫閣學伊講話矣。Lí mài koh o̍h i kóng-uē–ah. (你別再學他說話了。) 3.學習的地方。例:學仔 o̍h-á(學校)、中學 tiong-o̍h、大學 tuā-o̍h。
  • 【學仔】(o̍h-á) 私塾。早期的學堂。
  • 【烏枋】(oo-pang) 黑板。用來教學的用具。用木頭製成,再漆上黑色或深綠色的不反光漆。可以用粉筆在上面書寫、繪畫,大多是教師教學時使用。
  • 【烏枋拭仔】(oo-pang-tshit-á) 板擦、黑板擦。拭擦黑板上粉筆字跡的用具。
  • 【班級】(pan-kip)
  • 【放學】(pàng-o̍h)
  • 【評分】(phîng-hun)
  • 【畢業】(pit-gia̍p)
  • 【必修】(pit-siu)
  • 【筆試】(pit-tshì)
  • 【旁聽】(pông-thiann)
  • 【補校】(póo-hāu)
  • 【補習】(póo-si̍p) 加強、補充某種知識或技能。例:我逐工攏愛去補習。Guá ta̍k kang lóng ài khì póo-si̍p. (我每天都要去補習。)
  • 【部編本】(Pōo-pian-pún)
  • 【培訓】(puê-hùn)
  • 【背冊】(puē-tsheh) 背書。背誦唸過的書。例:細漢的時,阮阿公就教我背冊,閣教我真濟古早人講的道理。Sè-hàn ê sî, guán a-kong tō kà guá puē-tsheh, koh kà guá tsin tsē kóo-tsá lâng kóng ê tō-lí. (小時候,我祖父就教我背書,還教我許多古人說的道理。)
  • 【寫字】(siá-jī/siá-lī) 指小孩子在剛入小學的時候所特別安排的一種課程,與「讀書」相對。
  • 【社教】(siā-kàu)
  • 【升學】(sing-ha̍k)
  • 【小學】(sió-ha̍k) 實施初級教育的學校。
  • 【上課】(siōng-khò) 1.授課、教課。老師教導學生。例:老師當咧課堂上課。Lāu-su tng teh khò-tn̂g siōng-khò. (老師正在教室裡面授課。) 2.上學、學習。學生到學校讀書或接受老師的教導。例:學生囡仔逐工攏愛去學校上課。Ha̍k-sing gín-á ta̍k kang lóng ài khì ha̍k-hāu siōng-khò. (學生們每天都要去學校讀書。)
  • 【修習】(siu-si̍p)
  • 【授課】(siū-khò)
  • 【算法】(sǹg-huat) 計算的方法。
  • 【數學】(sòo-ha̍k) 討論數量、形狀和它們之間關係的科學。其中包括了算術、代數、幾何、三角、解析幾何、微分、積分等。
  • 【私校】(su-hāu)
  • 【史學】(sú-ha̍k)
  • 【史料】(sú-liāu)
  • 【散學】(suànn-o̍h) 放學、下課。例:你今仔日幾點散學?Lí kin-á-ji̍t kuí tiám suànn-o̍h?(你今天幾點放學?)
  • 【大學】(tāi-ha̍k) 國家學制上最高單位,凡具備三學院者稱為大學,不足者則稱為獨立學院。例:大學畢業了後就愛揣頭路。Tāi-ha̍k pit-gia̍p liáu-āu tō ài tshuē thâu-lōo. (大學畢業以後就要找工作做。)
  • 【大專】(tāi-tsuan)
  • 【題庫】(tê-khòo/tuê-khòo)
  • 【題】(tê/tuê) 1.問題、題目。例:出題 tshut tê。2.簽署、寫上名字或句子。例:題詩 tê si、題名 tê miâ。3.募款時讓人自由填寫願意捐出的錢數。例:題一萬 tê tsi̍t-bān(捐一萬)、題緣金 tê-iân kim(樂捐的捐款)。
  • 【讀死冊】(tha̍k-sí-tsheh) 讀死書。例:你愛知影變竅,毋通讀死冊。Lí ài tsai-iánn piàn-khiàu, m̄-thang tha̍k-sí-tsheh. (你要知道變通,不要讀死書。)
  • 【讀冊】(tha̍k-tsheh) 1.讀書、唸書。例:咱讀冊就毋通讀對尻脊骿去。Lán tha̍k-tsheh tō m̄-thang tha̍k tuì kha-tsiah-phiann khì. (我們唸書不要唸到背後去。比喻讀了書要懂道理,不要白讀了。) 2.上學、上課。例:你今仔日按怎無去讀冊?Lí kin-á-ji̍t án-tsuánn bô khì tha̍k-tsheh? (你今天怎麼沒去上學?)
  • 【讀書】(tha̍k-tsu)
  • 【退學】(thè-ha̍k) 學生因為嚴重違反校規或是不及格的科目達到一定比例,而被學校當局勒令不得繼續在校就讀。
  • 【退步】(thè-pōo) 落後。從較優良的狀況變成較低劣的狀況。例:你這過的成績有淡薄仔退步。Lí tsit-kuè ê sîng-tsik ū tām-po̍h-á thè-pōo. (你這次的成績有點退步。)
  • 【傳授】(thuân-siū) 將知識或技能教授給別人。
  • 【點名】(tiám-miâ) 1.按名冊一個個點喚。2.指名。
  • 【哲學】(tiat-ha̍k)
  • 【哲理】(tiat-lí)
  • 【中學】(tiong-ha̍k) 指實施中等教育的學校,程度介於小學和大學之間,舊分初高兩級,期限各三年,今初級中學已經劃入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的教育範疇內。
  • 【導師】(tō-su)
  • 【插班】(tshah-pan) 轉學生依照程度和學歷編入適當的班級。
  • 【參考冊】(tsham-khó-tsheh) 參考書。作為參考或援引資料的書籍。
  • 【參數】(tsham-sòo)
  • 【試驗】(tshì-giām) 1.實驗。2.指考試。
  • 【試題】(tshì-tê/tshì-tuê)
  • 【千金譜】(tshian-kim-phóo) 書名。臺灣正式推行小學教育前的一種兒童啟蒙書。教導學生商業所需的知識、記帳用語,因開頭第一句話為「字是隨身寶,財是國家珍,一字值千金,千金難買聖賢心」而得名。
  • 【測驗】(tshik-giām) 考驗、考試。例:後日老師欲共逐家測驗。Āu–ji̍t lāu-su beh kā ta̍k-ke tshik-giām. (後天老師要測驗大家。)
  • 【深造】(tshim-tsō) 研究更高深的學問。
  • 【初試】(tshoo-tshì)
  • 【出業】(tshut-gia̍p) 畢業,日語原作「卒業」。源自日語。
  • 【甄試】(tsin-tshì)
  • 【進修】(tsìn-siu)
  • 【招考】(tsio-khó)
  • 【招生】(tsio-sing) 招收新生。例:四間學校聯合招生。Sì king ha̍k-hāu liân-ha̍p tsio-sing. (四所學校聯合招生。)
  • 【獎學金】(tsióng-ha̍k-kim)
  • 【作弊】(tsok-pè) 用不正當的方法取得不法的利益。一般多指考試的不法行為。
  • 【自修】(tsū-siu) 沒有老師的指導,自己學習功課或修養德行。例:伊自修學德國話學甲足老。I tsū-siu o̍h tik-kok-uē o̍h kah tsiok láu. (他自修學德語學得很流利。)
  • 【專科】(tsuan-kho)
  • 【專書】(tsuan-su)
  • 【專題】(tsuan-tê/tsuan-tuê)
  • 【轉學】(tsuán-ha̍k) 學生轉換到另一個學校繼續學習、就讀。
  • 【衛教】(uē-kàu)
  • 【溫習】(un-si̍p) 複習學過的功課。例:伊佇房間溫習功課,莫共伊吵。I tī pâng-king un-si̍p kong-khò, mài kā i tshá. (他在房間複習功課,不要吵他。)
  • 【運算】(ūn-suàn)

文學·藝術

  • 【押韻】(ah-ūn) 詩詞歌賦中,某些句子的末字使用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調和諧優美。例:大部份的歌詞攏有押韻。Tuā-pōo-hūn ê kua-sû lóng ū ah-ūn. (大部分的歌詞都有押韻。)
  • 【暗房】(àm-pâng)
  • 【墨盤】(ba̍k-puânn) 硯臺。磨墨的石座。一端有窪下的硯池,用以盛裝墨水。
  • 【美學】(bí-ha̍k)
  • 【美術】(bí-su̍t) 1.通過線條、色彩或可視的形象等作品,來創造美的藝術門類。包括繪畫、雕刻、工藝美術、建築等。2.專門特指繪畫和雕刻而言。
  • 【描繪】(biâu-huē)
  • 【描述】(biâu-su̍t)
  • 【描寫】(biô-siá) 以色彩、文字、音樂或圖畫等,細膩的表現事物的情狀、背景。例:伊描寫媽祖的故事誠傳神。I biô-siá Má-tsóo ê kòo-sū tsiânn thuân-sîn. (他描寫媽祖的故事很傳神。)
  • 【舞蹈】(bú-tō)
  • 【文物】(bûn-bu̍t)
  • 【文藝】(bûn-gē) 1.專門指撰述以及寫作等事。2.文學和藝術的合稱。包括文學、美術、建築、音樂等等。
  • 【文學】(bûn-ha̍k) 廣義泛指一切思想的表現,用文字記述的著作。狹義則是指專用藝術的手法,表現思想、情感或者想像的作品。
  • 【文筆】(bûn-pit)
  • 【文章】(bûn-tsiong) 主題明確,詞意通順的文字作品。
  • 【文壇】(bûn-tuânn)
  • 【藝文】(gē-bûn)
  • 【藝術】(gē-su̍t) 人所創作,以形象、聲音等表達概念,具有審美價值的事物。例:欣賞藝術作品 him-sióng gē-su̍t tsok-phín。
  • 【藝壇】(gē-tuânn)
  • 【吟詩】(gîm-si)
  • 【硯】(hīnn) 磨墨用的石盤。例:硯台 hīnn-tâi、名硯 bîng hīnn。
  • 【翕相館】(hip-siòng-kuán) 照相館。供人拍正式照片的地方。
  • 【演義】(ián-gī) 用過去的歷史事實為根據,加以闡述引申編成的小說。例:三國演義 Sam-kok Ián-gī。
  • 【油畫】(iû-uē)
  • 【人文】(jîn-bûn/lîn-bûn)
  • 【日記】(ji̍t-kì/li̍t-kì)
  • 【佳作】(ka-tsok)
  • 【改編】(kái-pian)
  • 【改寫】(kái-siá)
  • 【校對】(kàu-tuì) 根據原稿考查訂正排印或繕寫的錯誤。
  • 【刊登】(khan-ting)
  • 【快門】(khuài-mn̂g)
  • 【記載】(kì-tsài)
  • 【鏡頭】(kiànn-thâu) 1.照相機、攝影機或放映機最前端,由透鏡組成的光學裝置。2.攝影機拍攝時所攝取到的場景、畫面。例:這个鏡頭共伊活潑的模樣攏表現出來矣。Tsit ê kiànn-thâu kā i hua̍t-phuat ê bôo-iūnn lóng piáu-hiān–tshut-lâi–ah. (這個鏡頭將他活潑的樣子都表現出來了。)
  • 【金粉】(kim-hún) 一種用金屬粉末製作而成的顏料,大多用來塗飾貴重器物或佛像。
  • 【稿費】(kó-huì)
  • 【古董】(kóo-tóng) 古代所遺留下來,具有古文化參考價值,也可以供玩賞的器物。
  • 【構圖】(kòo-tôo)
  • 【聯對】(liân-tuì) 對聯。字數相同,用字互相對仗的兩個句子。
  • 【芭蕾】(pa-lê)
  • 【版畫】(pán-uē)
  • 【浮雕】(phû-tiau)
  • 【碑文】(pi-bûn)
  • 【壁畫】(piah-uē)
  • 【編舞】(pian-bú)
  • 【詩】(si) 1.文學體裁的一種。以有節奏、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發抒情感。2.書名,指《詩經》。
  • 【詩句】(si-kù)
  • 【詩詞】(si-sû)
  • 【詩作】(si-tsok)
  • 【寫生】(siá-sing)
  • 【寫真】(siá-tsin)
  • 【寫真集】(siá-tsin-tsi̍p)
  • 【薪傳】(sin-thuân)
  • 【小說】(sió-suat) 描寫人物故事,有完整布局、情節發展及一貫主題的文學作品。
  • 【素描】(sòo-biô)
  • 【書法】(su-huat)
  • 【詞】(sû) 1.指語言、詩歌、文章或戲劇中的語句。例:詞語 sû-gí、致詞 tì sû。2.語言中可獨立運用的最小有意義單位。
  • 【沙畫】(sua-uē)
  • 【散文】(suànn-bûn) 不用韻、不對偶,句法參差的文章。相對於韻文和駢文而言。現代散文約可分為雜文、小品、隨筆、報導文章等。
  • 【說唱】(suat-tshiùnn)
  • 【代筆】(tāi-pit) 代人寫作。例:這張批麻煩你替我代筆一下。Tsit tiunn phue mâ-huân lí thè guá tāi-pit–tsi̍t-ē. (這封信麻煩你幫我代寫一下。)
  • 【投稿】(tâu-kó) 將文稿投到報章雜誌中,希望能被刊載。例:你的文章寫了真好,會使去投稿矣。Lí ê bûn-tsiong siá liáu tsin hó, ē-sái khì tâu-kó–ah. (你的文章寫得很好,可以去投稿了。)
  • 【碭】(thn̄g) 1.陶瓷的色料。例:淋碭 lâm-thn̄g(將陶瓷上色)。2.將陶瓷上色。例:碭光 thn̄g-kng(上釉)。
  • 【雕】(tiau) 1.以工具鏤刻材料。例:這塊枋仔欲雕一蕊花。Tsit tè pang á beh tiau tsi̍t luí hue. (這塊板子要雕一朵花。) 2.拗、折物品使之彎曲。例:雕樹枝 tiau tshiū-ki(把樹枝拗彎)。3.比喻為將人的個性調教成某種樣子。例:教囡仔愛自細漢雕。Kà gín-á ài tsū sè-hàn tiau. (小孩子要從小開始調教。) 4.打扮。例:伊見若出門攏雕一軀西裝。I kiàn nā tshut-mn̂g lóng tiau tsi̍t su se-tsong. (他只要出門就穿著一身西裝。)
  • 【雕刻】(tiau-khik) 用刀子在玉、石、木頭等材料上堆砌、雕鑿、刻畫而形成的一種立體造形藝術。例:三義彼搭的雕刻誠出名。Sam-gī hit-tah ê tiau-khik tsiânn tshut-miâ. (三義那一帶的雕刻很有名。)
  • 【雕像】(tiau-siōng)
  • 【徵文】(ting-bûn)
  • 【唐詩】(Tông-si)
  • 【童話】(tông-uē)
  • 【圖案】(tôo-àn)
  • 【圖形】(tôo-hîng)
  • 【圖像】(tôo-siōng)
  • 【再版】(tsài-pán) 第二次出版。
  • 【走馬燈】(tsáu-bé-ting) 一種有彩繪的燈飾。以木或竹條為軸,圍一個圓筒紙輪,紙輪中放置蠟燭,燭火點燃後,因為紙輪受空氣對流的影響就會旋轉。例:人生親像走馬燈。Jîn-sing tshin-tshiūnn tsáu-bé-ting. (人生好像走馬燈。比喻人生不停流轉,匆匆而過。)
  • 【插畫】(tshah-uē)
  • 【彩繪】(tshái-huē)
  • 【抄襲】(tshau-si̍p) 抄錄他人的作品,作為自己的創作。
  • 【手筆】(tshiú-pit) 筆跡、手跡。親手所寫的文字或所畫的圖畫。例:這是𪜶阿公的手筆。Tse sī in a-kong ê tshiú-pit. (這是他爺爺的筆跡。)
  • 【初稿】(tshoo-kó)
  • 【出刊】(tshut-khan)
  • 【執筆】(tsip-pit)
  • 【作文】(tsok-bûn) 練習寫作文章。
  • 【書】(tsu) 把不同的文章或圖片集結起來的冊子。
  • 【主編】(tsú-pian)
  • 【自傳】(tsū-tuān)
  • 【撰寫】(tsuān-siá)
  • 【水墨】(tsuí-ba̍k)
  • 【水彩】(tsuí-tshái)
  • 【著作】(tù-tsok)
  • 【傳記】(tuān-kì)
  • 【畫】(uē) 1.繪圖。例:畫虎畫皮無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Uē hóo uē phuê bô uē kut, ti jîn ti bīn put ti sim. (比喻人心難測。) 2.繪成的圖。例:一幅畫 tsi̍t pak uē、字畫 jī-uē。
  • 【畫尪仔】(uē-ang-á) 畫圖。以畫人偶泛稱畫圖。例:恁查某孫誠乖,家己一个坐佇遐畫尪仔,攏袂共你吵。Lín tsa-bóo-sun tsiânn kuai, ka-kī tsi̍t ê tsē tī hia uē-ang-á, lóng bē kā lí tshá. (你孫女真乖,自己一個人坐在那裡畫圖,都不會來吵你。)
  • 【畫法】(uē-huat)
  • 【畫家】(uē-ka)
  • 【畫廊】(uē-lông)
  • 【畫筆】(uē-pit)
  • 【畫像】(uē-siōng)
  • 【畫展】(uē-tián)
  • 【畫圖】(uē-tôo)

戲劇·音樂

  • 【噯仔】(ài-á) 嗩吶。樂器名,一種吹奏樂器。以木管為身,由細漸粗,上開八孔。木管上端為一細銅管,前端可套以葦製哨子,木管末端套接一個喇叭形的銅管。音色高亢宏亮。
  • 【後場】(āu-tiûnn) 文武場。指傳統戲劇舞臺上負責伴奏樂器的樂隊。文場負責管絃樂如月琴、臺灣笛、二胡、三弦、洞簫、揚琴,武場則負責打擊樂部分,如鑼、鈸、鼓等。
  • 【民謠】(bîn-iâu) 民間流行的歌謠。由民間流傳下來的純樸音樂,形式簡單,真情流露而感人。
  • 【民歌】(bîn-kua)
  • 【木魚】(bo̍k-hî/bo̍k-hû) 見【嘓魚】go̍k-hî 條。
  • 【舞曲】(bú-khik)
  • 【武生】(bú-sing) 指傳統戲曲中擅長武打的男性角色。
  • 【挨絃仔】(e hiân-á) 拉胡琴。
  • 【樂音】(ga̍k-im)
  • 【樂界】(ga̍k-kài)
  • 【樂器】(ga̍k-khì)
  • 【樂曲】(ga̍k-khik)
  • 【樂團】(ga̍k-thuân)
  • 【樂章】(ga̍k-tsiong)
  • 【樂壇】(ga̍k-tuânn)
  • 【吟唱】(gîm-tshiùnn)
  • 【囡仔歌】(gín-á-kua) 童謠。兒童唱唸的歌謠。
  • 【月琴】(gue̍h-khîm/ge̍h-khîm) 弦樂器。用木頭製成,琴身為扁圓形或八角形,有四絃或三絃,用撥子彈奏。臺灣的月琴只有兩絃,俗稱為「乞食琴」(khit-tsia̍h-khîm)。
  • 【下山】(hā-san) 常用在戲曲的對白,指修行人要離開修行的地點。例:我欲準備下山矣。Guá beh tsún-pī hā-san–ah. (我要準備下山了。)
  • 【合奏】(ha̍p-tsàu) 多種樂器聯合演奏。
  • 【合唱】(ha̍p-tshiùnn) 許多人齊聲歌唱。例:聽著音樂聲,逐家就綴咧合唱。Thiann-tio̍h im-ga̍k siann, ta̍k-ke tō tuè teh ha̍p-tshiùnn. (聽到音樂聲,大家就跟著合唱。)
  • 【合輯】(ha̍p-tsi̍p)
  • 【喜劇】(hí-kio̍k) 有圓滿結局的戲劇或是用誇張手法引人發笑的戲劇。
  • 【戲】(hì) 戲劇的總稱。例:搬戲 puann-hì(演戲)。
  • 【戲文】(hì-bûn) 1.戲目。戲劇名稱。例:今仔日這棚戲是搬啥物戲文?Kin-á-ji̍t tsit pênn hì sī puann siánn-mih hì-bûn? (今天這齣戲是演什麼戲目?) 戲齣2.戲詞、腳本。戲曲或電影的底稿、演戲時演員的說白。例:伊相罵攏毋免掀戲文。I sio-mē lóng m̄-bián hian hì-bûn. (他罵人都不用看腳本的。比喻說罵人的話很流利。)
  • 【戲曲】(hì-khik) 1.傳統的戲曲形式,例如崑曲、京劇和各種地方戲,通常以歌唱、舞蹈為主要表演手段。2.雜劇或傳奇的唱詞。
  • 【戲棚】(hì-pênn/hì-pînn) 戲臺。演野臺戲時在廟前或廣場臨時搭建的臺子。例:戲棚跤徛久就是你的。Hì-pênn-kha khiā kú tō sī lí ê. (在戲棚下站得夠久,等其他人都撐不下去而離開的時候,看戲的最佳位置就是你的。引申為對事情能持之以恆,就會成功。)
  • 【戲齣】(hì-tshut) 戲碼。演出的戲劇名稱。例:今仔日欲搬啥物戲齣?Kin-á-ji̍t beh puann siánn-mih hì-tshut? (今天要演出什麼戲碼?)
  • 【絃】(hiân) 樂器上的絲線,可彈奏發出聲音。例:琴絃 khîm-hiân。
  • 【絃仔】(hiân-á) 胡琴。樂器名。中國拉弦樂器的總稱。
  • 【弦樂】(hiân-ga̍k)
  • 【風琴】(hong-khîm) 樂器名。外形為一長方木箱,體積較小,上面有鍵盤,下面有踏板,內部有幾十個長短不同的音管,按鍵即可奏出不同的音律。屬於鍵盤樂器,種類繁多,常見的有簧風琴、管風琴二種。
  • 【放送】(hòng-sàng) 1.廣播。廣泛的傳播。源自日語。例:這件代誌你莫四界去放送。Tsit kiānn tāi-tsì lí mài sì-kè khì hòng-sàng. (這件事情你不要四處去廣播。) 2.廣播。一種利用音波和電波傳達訊息的大眾傳播媒介,或特指廣播節目。源自日語。
  • 【翻唱】(huan-tshiùnn)
  • 【花旦】(hue-tuànn) 傳統戲曲腳色行當之一。大多飾演活潑或輕浮的女子,扮相豔麗,表情生動,偏重身段動作與唱工口白的表現。
  • 【野台戲】(iá-tâi-hì)
  • 【演戲】(ián-hì) 表演戲劇。
  • 【演技】(ián-ki)
  • 【演奏】(ián-tsàu) 公開獨奏或合奏音樂。
  • 【演唱】(ián-tshiùnn)
  • 【音樂】(im-ga̍k)
  • 【音樂聲】(im-ga̍k-siann)
  • 【音效】(im-hāu)
  • 【音符】(im-hû)
  • 【音色】(im-sik)
  • 【音調】(im-tiāu) 聲音高低變化的總稱。
  • 【音質】(im-tsit)
  • 【育囡仔歌】(io-gín-á-kua) 搖籃曲。哄小嬰兒入睡的童謠。
  • 【入場】(ji̍p-tiûnn/li̍p-tiûnn) 進場。進入會場、試場或戲院等特定場所。例:戲園五點才會使入場。Hì-hn̂g gōo tiám tsiah ē-sái ji̍p-tiûnn. (戲院五點才能進場。)
  • 【傀儡戲】(ka-lé-hì) 用絲線牽動木偶來表演的戲。廣義的包括所有的木偶戲。
  • 【咖哩嗹囉】(ka-lí-liân-lô) 傀儡戲正式開演前連續敲打的響鑼。引申為開始。例:猶未咖哩嗹囉咧。Iáu-buē ka-lí-liân-lô–leh. (八字還沒一撇呢。)
  • 【交響樂】(kau-hióng-ga̍k)
  • 【交響曲】(kau-hióng-khik)
  • 【低音】(kē-im) 樂譜中其音低於基礎音者。
  • 【殼仔絃】(khak-á-hiân) 椰胡。用椰子殼做琴筒的胡琴。
  • 【口琴】(kháu-khîm) 樂器名。屬於簧片風琴的最小型樂器,上面有兩行並列的小孔,裡面裝有銅製的笛簧,用口吹吸,就能發出各種聲調。
  • 【口白】(kháu-pe̍h) 旁白。戲曲中人物的內心獨白以及對話。例:伊隨上台就袂記得愛唸口白。I suî tsiūnn-tâi tō bē-kì-tit ài liām kháu-pe̍h. (他一上臺就忘了要唸旁白。)
  • 【哭調仔】(khàu-tiāu-á) 哭調。臺灣歌仔戲中,文戲的重要唱腔曲調。多用於悲傷場面。也引申指語調悽切、充滿悲傷的言辭。
  • 【起鼓】(khí-kóo) 開鑼、上戲、揭開序幕,傳統戲劇要上演時會先由樂師打鼓準備上戲。例:戲連鞭就欲起鼓矣。Hì liâm-mi tō beh khí-kóo–ah. (戲馬上就要開演了。)
  • 【徛票】(khiā-phiò) 站票。劇場、戲院或火車因超員而加售沒有座位的票。
  • 【曲】(khik) 歌的旋律。例:你敢知影這首歌的曲是啥人寫的?Lí kám tsai-iánn tsit siú kua ê khik sī siánn-lâng siá–ê? (你知道這首歌的旋律是誰寫的嗎?)
  • 【曲盤】(khik-puânn) 唱片。一種利用機械錄音方法記錄聲音的膠製圓片。上有細溝,放在留聲機或電唱機上旋轉時,沿著槽紋滑動的唱針尖端發生機械振動,通過唱頭還原為聲音或轉換為電子信號。
  • 【琴】(khîm) 樂器名。例:鋼琴 kǹg-khîm、彈琴 tuânn-khîm。
  • 【乞食琴】(khit-tsia̍h-khîm) 月琴。見【月琴】gue̍h-khîm 條。
  • 【嘓魚】(kho̍k-hî/kho̍k-hû) 木魚。唸經時用來控制節奏的法器。
  • 【苦旦】(khóo-tuànn) 青衣。傳統戲曲的角色,專門演哭戲,唱「哭調仔」。例:彼个苦旦演甲誠好。Hit ê khóo-tuànn ián kah tsiânn hó. (那個苦旦演得真好。)
  • 【開幕】(khui-bōo) 1.指戲劇或節目開演。2.開張。指新的商店開始營業。例:這間百貨公司十點欲開幕。Tsit king pah-huè kong-si tsa̍p tiám beh khui-bōo. (這家百貨公司十點要開幕。) 開張、開業
  • 【京戲】(kiann-hì) 平劇。舊時流行於中國大陸各地的劇種。有近兩百年歷史,清末以北京最為盛行,故稱為「京劇」、「京戲」。民國之後改北京為北平,所以又稱為「平劇」。
  • 【金曲】(kim-khik)
  • 【腳數】(kioh-siàu) 1.指戲臺上演戲的角色,也表示某種身分地位的角色。例:好腳數 hó kioh-siàu(好角色)。2.引申為指人的膽識。例:伊腳數袂䆀,有代誌攏伊咧出頭。I kioh-siàu bē-bái, ū tāi-tsì lóng i teh tshut-thâu. (他膽識不錯,有事情都是他出面解決。)
  • 【劇】(kio̍k) 戲。例:劇情 kio̍k-tsîng、悲劇 pi-kio̍k。
  • 【劇本】(kio̍k-pún)
  • 【劇場】(kio̍k-tiûnn) 戲劇等表演藝術的演出場所。
  • 【劇情】(kio̍k-tsîng)
  • 【鋼琴】(kǹg-khîm) 樂器名。鍵盤樂器。有直立式和平臺式,手指按動鍵盤時會牽動鍵盤下的木槌敲打鋼絲絃,是樂團中的重要樂器。
  • 【歌】(ko) 釋義參見【歌】kua 條。例:山歌 san-ko。
  • 【國歌】(kok-kua) 由國家制定,代表國家的樂歌。
  • 【工】(kong) 樂譜音名。工尺譜是中國傳統記錄樂譜的方法之一,第三個音即為「工」,也就是現在首調唱名法中的mi。例:工尺 kong-tshe。
  • 【公演】(kong-ián)
  • 【廣播劇】(kóng-pòo-kio̍k) 專供在無線電中廣播的戲劇。特別著重音樂配合和音響效果等藝術方式,以創造聽覺形象,展開劇情。
  • 【鼓】(kóo) 樂器。一種用皮革蒙在中空的木桶上所製成的打擊樂器。例:一面鼓 tsi̍t bīn kóo、挵鼓 lòng-kóo(打鼓)。
  • 【鼓槌】(kóo-thuî) 鼓錘。打鼓用的錘子。
  • 【鼓吹】(kóo-tshue/kóo-tshe) 嗩吶,樂器名。例:想袂到你竟然會曉歕鼓吹。Siūnn bē kàu lí kìng-jiân ē-hiáu pûn kóo-tshue. (想不到你竟然會吹嗩吶。)
  • 【歌】(kua) 配合曲調演唱詞句的曲樂。例:我真愛聽伊的歌。Guá tsin ài thiann i ê kua. (我很愛聽他的歌。)
  • 【歌仔】(kua-á) 民謠、小調。
  • 【歌仔戲】(kua-á-hì) 一種民間戲曲。流行於臺、閩地區。融合了錦歌、採茶曲等民間藝術和當地的民歌、說唱。又受京戲、四平戲的影響,逐漸發展成獨立戲種。
  • 【歌舞】(kua-bú)
  • 【歌謠】(kua-iâu) 民間歌曲或通俗歌曲。
  • 【歌曲】(kua-khik) 結合曲調和歌詞,可供演唱的樂曲。
  • 【歌聲】(kua-siann)
  • 【歌詞】(kua-sû)
  • 【歌壇】(kua-tuânn)
  • 【管弦】(kuán-hiân)
  • 【喇叭】(lá-pah) 1.樂器名。多為銅製,口小,身細長,尾端漸擴成大圓口,有多種形式。2.音響設備中發出聲音的裝置。3.車子的揚聲器,用來警告或催促其他車輛。
  • 【南管】(lâm-kuán) 流行於福建、臺灣及東南亞地區的古樂。以古代樂曲逐步融合當地的民間音樂,歌者手拿拍板,以琵琶為主要伴奏,再配合洞簫、三弦、二弦、四塊板等樂器演奏。南管樂曲通常分為指、譜、曲三種,樂風平和端莊。
  • 【亂彈】(lān-thân) 一種臺灣及閩南地區的戲曲。例:食肉食三層,看戲看亂彈。Tsia̍h bah tsia̍h sam-tsân, khuànn hì khuànn lān-thân. (吃肉吃五花肉,看戲看亂彈戲。這是指內行人才懂的享受。)
  • 【老生】(lāu-sing) 戲劇中扮演中老年男子的腳色。多屬正面人物,依年齡的不同,而戴黑鬚、黲鬚或白鬚加以區別。
  • 【嘹】(liâu) 音樂節奏中的弱拍,即「板眼」的「眼」。例:板嘹 pán-liâu(板眼)、轉嘹 tsuán liâu(轉拍)。
  • 【嘹拍】(liâu-phik) 節拍。指南管音節中的拍子符號。
  • 【鑼】(lô) 銅鑼。平圓形狀像銅盤的打擊樂器,旁邊有穿繩掛著槌子,可用來打擊。例:拍鑼 phah lô(敲鑼)。
  • 【鑼鼓】(lô-kóo) 銅鑼和大鼓。泛指各種打擊樂器。例:動鑼鼓 tāng lô-kóo(敲鑼打鼓)。
  • 【落幕】(lo̍h-bōo)
  • 【錄音】(lo̍k-im) 用機器設備將聲音收錄下來。
  • 【挵鼓】(lòng kóo) 打鼓。例:挵鼓真趣味。Lòng kóo tsin tshù-bī. (打鼓很有趣。)
  • 【擂鼓】(luî kóo) 打鼓。例:敲鐘擂鼓 khau tsing luî kóo(敲鐘打鼓。指寺廟每天的暮鼓晨鐘的功課。)
  • 【藍調】(nâ-tiāu)
  • 【鬧台】(nāu-tâi) 1.戲曲開演前演奏的鑼鼓段。2.引申為搗亂、攪局。例:你毋通走去遐共人鬧台。Lí m̄-thang tsáu khì hia kā lâng nāu-tâi. (你不要跑去那裡擾亂人家。)
  • 【烏笛仔】(oo-ta̍t-á) 單簧管、豎笛。一種直吹的木管樂器,長約二英尺。藉由吹奏者所吹的氣和下脣的適當壓力,使固定於吹口上的簧片產生振動而發聲。
  • 【排演】(pâi-ián)
  • 【北管】(pak-kuán) 流行在中國閩南及臺灣的傳統音樂。因為由北曲演變而來,所以稱為「北管」。依照所使用的樂器,可分為西皮和福祿二派。西皮以弔鬼子胡琴為主奏樂器;福祿則用殼子弦。唱腔上,福祿部分保存梆子腔系統,西皮部分保存皮黃腔系統。
  • 【板嘹】(pán-liâu) 音樂的節拍。
  • 【扮演】(pān-ián)
  • 【扮仙】(pān-sian) 傳統戲劇中,正戲開演前的開場戲。多半在廟會慶典與祝壽喜慶等時候應用。
  • 【拍戲】(phah-hì)
  • 【拍拍】(phah-phik) 打節拍。傳統戲劇或音樂中打板。例:戲館邊的豬母,袂歕簫嘛會拍拍。Hì-kuán pinn ê ti-bó, bē pûn-siau mā-ē phah-phik. (母豬靠近戲館旁邊,久了不會吹簫也會打拍子。比喻人易受周圍環境影響。)
  • 【拍】(phik) 音樂的節拍。例:拍拍 phah-phik(打節拍)、拍板 phik-pán(一種打擊樂器。由三塊長方形紫檀或黃楊木板組成,前二塊木皮以細弦捆縳,再以布帶連結後面的單塊木板。敲擊時,左手持後板,使下端突起的部分撞擊前面兩塊木板發聲。用於戲曲伴奏和器樂合奏,常與板鼓合用,由鼓手兼操。)。
  • 【𥰔】(phín) 橫笛。樂器名。上面有孔洞。現今的笛子開八孔,最左邊的是吹孔,其次是膜孔,之下有六個指孔,橫吹按孔以發聲。所吹奏的音調範圍極廣,可伴奏亦可獨奏。
  • 【𥰔仔】(phín-á) 笛子。樂器名。上面有孔洞。現今的笛子開八孔,最左邊的是吹孔,其次是膜孔,之下有六個指孔,橫吹按孔以發聲。有的橫笛會纏線來防止竹管裂開,一節一節的,所以湖西就把雨傘節這種毒蛇叫「𥰔仔節蛇」(phín-á-tsat-tsuâ)。
  • 【譜】(phóo) 1.記錄音符的圖表。例:我會曉彈琴,袂曉看譜。Guá ē-hiáu tuânn khîm, bē-hiáu khuànn phóo. (我會彈琴,不會看譜。) 2.依照類別、順序等編列而成的表冊。例:族譜 tso̍k-phóo、年譜 nî-phóo。3.記錄某些技藝的規範或準則,以供人參考用的書籍。例:棋譜 kî-phóo。4.大致的準則或規範。例:欲按怎做,我心內有譜。Beh án-tsuánn tsò, guá sim-lāi ū phóo. (要怎麼做,我心裡有個準則。)
  • 【伴奏】(phuānn-tsàu) 以一種樂器或人聲為主體,而用其他樂器配合演出。例:我唱歌,伊彈琴替我伴奏。Guá tshiùnn kua, i tuânn khîm thè guá phuānn-tsàu. (我唱歌,他彈琴幫我伴奏。)
  • 【伴唱】(phuānn-tshiùnn)
  • 【配樂】(phuè-ga̍k/phè-ga̍k)
  • 【配音】(phuè-im/phè-im)
  • 【皮猴戲】(phuê-kâu-hì/phê-kâu-hì) 皮影戲。以紙或皮製成人物剪影「皮尪仔」,借燈光投影在布幕上來表演故事的戲劇,其內容多取材通俗章回小說。
  • 【悲劇】(pi-kio̍k) 以不幸遭遇為主題的戲劇;在情節布局中主角的命運往往產生逆轉,而引起觀眾的同情。也可用來比喻悲慘的事物。
  • 【琵琶】(pî-pê) 中國的彈撥樂器。用桐木製造,琴身為半梨形,琴頸向後彎曲,琴桿和琴面上有設四到六相,九到二十四品,四弦。
  • 【編曲】(pian-khik) 編寫曲譜,以供演唱或演奏。
  • 【編劇】(pian-kio̍k)
  • 【辯士】(piān-sū) 默片時當場對觀眾講解劇情內容的人員。
  • 【表演】(piáu-ián) 把戲劇的情節內容或特殊的技藝公開表現出來,供人觀賞或學習。
  • 【布景】(pòo-kíng) 為了配合演出或加強戲劇效果,在舞臺上所裝飾的景物。
  • 【搬戲】(puann-hì) 1.演戲、表演。例:戲班咧搬戲。Hì-pan teh puann-hì. (戲班在演戲。) 表演、做戲、演戲2.引申為裝模作樣。例:伊閣咧搬戲矣,你毋通予伊騙去!I koh teh puann-hì–ah, lí m̄-thang hōo i phiàn–khì! (他又在裝模作樣了,別被他騙了!) 假仙
  • 【三絃】(sam-hiân) 樂器名。有三根絃的彈撥樂器,音色非常清脆,分為大三絃和小三絃,構造都相同,是說唱音樂和各種地方戲曲中的重要樂器。
  • 【山歌】(san-ko)
  • 【西秦王爺】(Se-tsîn-ông-iâ) 民間傳統戲曲的戲神之一。相傳西秦王爺就是唐玄宗,人們因為他首創梨園,提倡戲曲而尊稱他為西秦王爺。
  • 【四句聯】(sì-kù-liân) 說唱或戲曲中,以四句為一組的韻文,常以多組串連成篇,成為如同詩歌一般有押韻的唸白。例:伊真𠢕唸四句聯。I tsin gâu liām sì-kù-liân. (他很會唸四句聯。)
  • 【雙棚鬥】(siang-pênn-tàu/siang-pînn-tàu) 唱對臺戲。指兩個戲團在同時同地比高下,引申為兩個團體或兩個人在互相角力。例:雙棚鬥往往雙方攏會受著傷害。Siang-pênn-tàu íng-íng siang-hong lóng ē siū tio̍h siong-hāi. (互相角力往往雙方都會受傷。)
  • 【上尺工】(siāng-tshe-kong) 標示在工尺譜上的音階名。「上」表示首調唱名法中的Do,「尺」表示首調唱名法中的Re,「工」表示首調唱名法中的Mi。
  • 【簫】(siau) 以竹管製成的一種樂器,豎吹,正面有五孔,背面一孔,吹口在頂端。
  • 【聲】(sing) 1.音。例:四絃一聲 sù hiân it sing(指琵琶有四絃,彈奏僅一聲,臺灣傳統南管琵琶多以四絃中之「子線」奏音)。2.口頭上的。例:聲明 sing-bîng、聲援 sing-uān。
  • 【小生】(sió-sing) 戲劇裡,飾演年輕男子的角色,包括文生和武生。例:彼个小生真緣投。Hit ê sió-sing tsin iân-tâu. (那個小生長得真英俊。)
  • 【小提琴】(sió-thê-khîm)
  • 【序幕】(sū-bōo)
  • 【煞戲】(suah-hì) 劇終。戲劇終了。引申為一切事物的結束。例:煞戲了後,我就送你轉去。Suah-hì liáu-āu, guá tō sàng lí tńg–khì. (劇終之後,我就送你回去。);𪜶兩人已經煞戲矣。In nn̄g lâng í-king suah-hì–ah. (他們兩人已經分手了。)
  • 【煞鼓】(suah-kóo) 劇終。戲劇終了。用以引申事情或活動結束。例:等戲煞鼓咱來去食宵夜。Tán hì suah-kóo lán lâi-khì tsia̍h siau-iā. (等戲結束我們就去吃消夜。);𪜶煞鼓了後就無閣見面。In suah-kóo liáu-āu tō bô koh kìnn-bīn. (他們分手後就不再見面了。)
  • 【旋律】(suân-lu̍t)
  • 【台詞】(tâi-sû)
  • 【銅管】(tâng-kóng)
  • 【銅鑼】(tâng-lô)
  • 【退場】(thè-tiûnn)
  • 【跳針】(thiàu-tsiam) 唱片因受外力震動或唱盤本身故障,使唱針跳到另外一個音軌,而造成音樂重覆播放或出現間斷現象,稱為「跳針」。也比喻為說話語音不連貫,或前言不對後語。
  • 【通鼓】(thong-kóo) 堂鼓。樂器名。長筒形,雙面皆有皮革,戲曲表演中常做為表現公堂或戰場的音效,帶有嚴肅、威重的氣氛。
  • 【吊鬼仔】(tiàu-kuí-á) 京胡。一種樂器。形狀像二胡而較小的拉弦樂器;有兩根弦,琴筒用竹做成,音色高昂、尖銳,主要用於京劇伴奏。
  • 【調】(tiāu) 1.曲子。例:我毋知影伊唱的是啥物調。Guá m̄ tsai-iánn i tshiùnn–ê sī siánn-mih tiāu. (我不知道他唱的是什麼曲。);乞食調 khit-tsia̍h-tiāu(歌仔戲曲調之一,是乞食時所唱的曲調,由民間乞丐所唱的小調而來)、都馬調 too-má-tiāu(以演唱地方民謠為主的都馬戲之歌調,起源於福建漳州的都馬縣)。2.聲音的高低升降。例:聲調 siann-tiāu、第一調 tē-it tiāu。
  • 【中音】(tiong-im)
  • 【洞簫】(tōng-siau) 1.簫。樂器名。形狀似笛子,直吹,正面五孔,背面一孔。2.比喻為鴉片煙管。例:老猴歕洞簫。Lāu-kâu pûn-tōng-siau. (老猴子吹洞簫。嘲諷吸食鴉片者形體削瘦橫躺的樣子。)
  • 【走音】(tsáu-im) 1.唱歌或樂器不合音調。例:伊咧唱歌會走音。I teh tshiùnn-kua ē tsáu-im. (他唱歌會走音。) 2.講話有腔調。例:彼个外國人講臺語定定會走音。Hit ê guā-kok-lâng kóng Tâi-gí tiānn-tiānn ē tsáu-im. (那個外國人說臺語常常會走音。)
  • 【走唱】(tsáu-tshiùnn) 跑江湖賣唱。例:有的歌手自細漢就四界去走唱。Ū-ê kua-tshiú tsū sè-hàn tō sì-kè khì tsáu-tshiùnn. (有的歌手從小就四處走唱。)
  • 【奏】(tsàu) 1.吹彈樂器。例:奏樂 tsàu-ga̍k(演奏音樂)。2.古代下屬對上司報告。例:啟奏 khé-tsàu。3.打小報告。例:你毋驚伊去奏你的歹話?Lí m̄-kiann i khì tsàu lí ê pháinn-uē. (你不怕他去打小報告說你壞話?)
  • 【奏樂】(tsàu-ga̍k) 演奏音樂。一般在大會或典禮開始、結束及中途有特殊情況時演奏。
  • 【尺】(tshe) 樂譜音名。工尺譜是中國傳統記錄樂譜的方法,而現今最通行的工尺譜中的第二個音即為「尺」,也就是現在首調唱名法中的Re。
  • 【車鼓戲】(tshia-kóo-hì) 一種流行於閩南及臺灣的表演戲劇。劇目取材來自民間故事,音樂則以閩南流行的民歌小調為主,是迎神廟會重要的活動。
  • 【鑱】(tshîm) 銅鈸。多為銅製,一副兩片,互擊發出聲音,中央有凹陷,增加聲音的響度。
  • 【鑱仔】(tshîm-á) 小型的鐃鈸。
  • 【手風琴】(tshiú-hong-khîm) 西洋鍵盤樂器。彈奏時拉動側邊的風箱,鼓動簧管產生聲音。
  • 【唱】(tshiùnn) 發出歌聲。例:唱歌 tshiùnn kua。
  • 【唱法】(tshiùnn-huat)
  • 【唱歌】(tshiùnn-kua)
  • 【唱盤】(tshiùnn-puânn)
  • 【正音】(tsiànn-im) 1.京劇、平劇。用官腔所唱演的戲劇。2.字、詞的官腔發音或是正確讀音。
  • 【節奏】(tsiat-tsàu)
  • 【情歌】(tsîng-kua)
  • 【做戲】(tsò-hì/tsuè-hì) 演戲。例:做戲毋是簡單的代誌,愛下工夫。Tsò-hì m̄ sī kán-tan ê tāi-tsì, ài hē kang-hu. (演戲不是簡單的事情,要下功夫。)
  • 【主角】(tsú-kak) 1.文藝作品或戲劇、電影等表演中的主要角色。2.主要人物。
  • 【子弟戲】(tsú-tē-hì) 由農村子弟組成演出的臺灣傳統戲曲,主要為北管,為業餘性質,在廟宇慶典中伴奏或演出。例:北管戲嘛叫做亂彈、子弟戲,是早期臺灣時行的傳統戲曲。Pak-kuán-hì mā kiò-tsò lān-thân, tsú-tē-hì, sī tsá-kî Tâi-uân sî-kiânn ê thuân-thóng hì-khik. (北管戲也叫做亂彈、子弟戲,是早期臺灣流行的傳統戲曲。)
  • 【專輯】(tsuan-tsi̍p)
  • 【大戲】(tuā-hì) 各項表演元素(如角色、情節、音樂)都較為複雜、完整的傳統戲曲,皆可稱為「大戲」。使用上多指曾流行於臺灣的歌仔戲、高甲戲、亂彈等。
  • 【大廣絃】(tuā-kóng-hiân) 胡琴。用大椰子殼或是質地較輕的木頭(如林投木)做琴箱的胡琴,聲音比「殼仔絃」(khak-á-hiân)低沉、哀怨。
  • 【大鼓】(tuā-kóo) 打擊樂器名。
  • 【單曲】(tuann-khik)
  • 【旦】(tuànn) 戲劇中的一種腳色名稱,所代表的身份為女性。例:花旦 hue-tuànn、小旦 sió-tuànn。
  • 【彈】(tuânn) 1.演奏絃樂器。例:彈琴 tuânn-khîm。2.內裝火藥,具殺傷力和毀滅性的爆炸物。例:炮彈 phàu-tuânn、炸彈 tsà-tuânn、原子彈 guân-tsú-tuânn。
  • 【彈琴】(tuânn-khîm) 用手指撥弄琴弦、鍵盤,發出樂音。
  • 【彈奏】(tuânn-tsàu)
  • 【對白】(tuì-pe̍h)
  • 【話劇】(uē-kio̍k)

體育·運動

  • 【亞運】(A-ūn)
  • 【安打】(an-tánn)
  • 【遏手把】(at-tshiú-pà) 兩人以手腕相交,各自向自己的方向施力加壓,如果任何一方的手被對方給扳倒,就算輸了。這是一種互相較量手勁與技巧的活動。
  • 【網球】(bāng-kiû)
  • 【武藝】(bú-gē) 武功技藝。
  • 【武功】(bú-kong)
  • 【武術】(bú-su̍t)
  • 【外野】(guā-iá)
  • 【罰球】(hua̍t-kiû)
  • 【野球】(iá-kiû) 棒球。一種球類運動,由兩隊互相競賽,得分多者為勝,規則繁複,風靡全世界,包括臺灣在內的許多國家都有職業棒球隊。源自日語。
  • 【鉛球】(iân-kiû)
  • 【贏球】(iânn-kiû)
  • 【游泳】(iû-íng)
  • 【熱火】(jia̍t-hué/lia̍t-hué)
  • 【柔道】(jiû-tō/liû-tō) 一種徒手搏擊的武術。源自日本。攻防、對練時以柔能克剛、剛柔並濟為特點,近似於摔跤。源自日語。例:練柔道毋但會當強身,嘛會當修身養性。Liān jiû-tō m̄-nā ē-tàng kiông-sin, mā ē-tàng siu-sin ióng-sìng. (練柔道不但可以強身,也可以修身養性。)
  • 【界外球】(kài-guā-kiû)
  • 【功夫】(kang-hu)
  • 【跤球】(kha-kiû) 足球。例:踢跤球 that kha-kiû(踢足球)。
  • 【氣功】(khì-kong)
  • 【徛泅】(khiā-siû) 一種立著游泳的姿勢,也就是踩水前進。
  • 【搝大索】(khiú-tuā-soh) 拔河。例:𪜶彼班搝大索搝贏,逐家攏足歡喜的。In hit pan khiú-tuā-soh khiú-iânn, ta̍k-ke lóng tsiok huann-hí–ê. (他們那班拔河贏了,大家都很高興。)
  • 【區運】(khu-ūn)
  • 【毽子】(kiàn-tsí)
  • 【健身】(kiān-sin)
  • 【金牌】(kim-pâi)
  • 【錦標】(kím-piau)
  • 【競技】(kīng-ki)
  • 【球技】(kiû-ki)
  • 【球類】(kiû-luī)
  • 【球桮】(kiû-pue) 球拍、球棍。
  • 【球賽】(kiû-sài) 球類運動的競賽。
  • 【球場】(kiû-tiûnn) 球類運動的場所。
  • 【球箠】(kiû-tshuê/kiû-tshê) 球桿。撞球、高爾夫球等球類的球桿。
  • 【國手】(kok-tshiú)
  • 【決賽】(kuat-sài)
  • 【內野】(lāi-iá)
  • 【掠篙泅】(lia̍h-ko-siû) 捷式游泳。俗稱自由式游泳,是一種兩手交拍水面的游法。
  • 【練球】(liān-kiû)
  • 【壘】(luí) 1.據點。例:堡壘 pó-luí。2.一種球類運動的踏板,作為跑者之據點。
  • 【馬拉松】(ma-lá-sóng) 一種長距離賽跑的項目。借自英語。
  • 【名次】(miâ-tshù)
  • 【滿壘】(muá-luí)
  • 【籃框】(nâ-khing)
  • 【籃球】(nâ-kiû) 籃球運動使用的球。例:伊對籃球運動真有興趣。I tuì nâ-kiû ūn-tōng tsin ū hìng-tshù. (他對籃球運動很有興趣。)
  • 【籃板】(nâ-pán)
  • 【奧運】(Ò-ūn)
  • 【排球】(pâi-kiû) 一種球類運動。在球場中間掛球網,兩隊各六人,隔網利用手部動作,以托、排、擊等方式,使球過網,而且在過程中,球不能落地。
  • 【扮公伙仔】(pān-kong-hué-á/pān-kong-hé-á) 扮家家酒。一種常見的兒戲。小孩間各自扮演家庭腳色,擬構各種情節進行遊戲,可單人玩,也可以多人玩。例:我佮阿珠仔咧扮公伙仔。Guá kah A-tsu–á teh pān-kong-hué-á. (我跟阿珠在扮家家酒。)
  • 【棒球】(pāng-kiû) 一種球類運動,由兩隊互相競賽,得分多者為勝,規則繁複,風靡全世界,包括臺灣在內的許多國家都有職業棒球隊。
  • 【拍拳頭】(phah kûn-thâu) 打拳。演練拳術。例:𪜶講欲去夜市仔看人拍拳頭賣膏藥。In kóng beh khì iā-tshī-á khuànn lâng phah kûn-thâu bē koo-io̍h. (他們說要去夜市看人家打拳賣膏藥。)
  • 【拍球】(phah-kiû) 打球。玩各種球類運動的通稱。
  • 【拍拳】(phah-kûn) 打拳。練習拳術。例:伊自細漢就開始練拍拳。I tsū sè-hàn tō khai-sí liān phah-kûn. (他從小就開始練拳術。)
  • 【攀岩】(phan-giâm)
  • 【跑馬】(pháu-bé) 1.騎馬馳騁、遊玩。例:伊去后里練習跑馬。I khì Āu-lí liān-si̍p pháu-bé. (他到后里練習騎馬。) 2.賽馬。例:我去香港看人跑馬。Guá khì Hiong-káng khuànn lâng pháu-bé. (我去香港看人家賽馬。)
  • 【比武】(pí-bú) 較量武藝或武藝比賽。例:比武招親是歌仔戲才有的齣頭。Pí-bú tsio-tshin sī kua-á-hì tsiah ū ê tshut thâu. (比武招親是歌仔戲才有的把戲。)
  • 【變速】(piàn-sok)
  • 【保齡球】(pó-lîng-kiû)
  • 【捕手】(póo-tshiú)
  • 【本壘】(pún-luí)
  • 【賽程】(sài-tîng)
  • 【死囡仔䖙】(sí-gín-á-the) 仰泳。一種游泳的方式。以使小孩仰躺放進水裡游泳的樣子為名。
  • 【四跤仔泅】(sì-kha-á-siû) 蛙式的游泳姿勢。
  • 【射門】(siā-mn̂g)
  • 【先發】(sian-huat)
  • 【聖火】(sìng-hué/sìng-hé)
  • 【相偃】(sio-ián) 摔角。一種角力比賽,以推倒對方為勝。例:看兩人咧相偃實在真刺激。Khuànn nn̄g lâng teh sio-ián si̍t-tsāi tsin tshì-kik. (看兩個人摔角實在很刺激。)
  • 【守備】(siú-pī)
  • 【輸贏】(su-iânn) 1.勝負、勝敗。例:比賽愛注意風度,毋通干焦關心輸贏。Pí-sài ài tsù-ì hong-tōo, m̄-thang kan-na kuan-sim su-iânn. (比賽要注意風度,不要只關心輸贏。) 2.打賭。例:咱來輸贏,看啥人講的較著。Lán lâi su-iânn, khuànn siánn-lâng kóng–ê khah tio̍h. (我們來打賭,看誰說得對。)
  • 【銅牌】(tâng-pâi)
  • 【投球】(tâu-kiû)
  • 【投籃】(tâu-nâ)
  • 【投手】(tâu-tshiú)
  • 【太極拳】(thài-ki̍k-kûn) 一種拳術,是講究以靜制動、以柔克剛、借力打力的武術運動,兼具防身與健身的效果。
  • 【體操】(thé-tshau) 對身體有益的各種規則性運動。
  • 【拆腿】(thiah-thuí) 劈腿。一種武術或舞蹈動作,將兩腿撐開成一字貼在地面上。
  • 【跳舞】(thiàu-bú) 1.依著音樂節奏,進行一定的步伐和動作。2.依著音樂節奏,進行一定步伐和動作的藝術。
  • 【跳遠】(thiàu-hn̄g)
  • 【土風舞】(thóo-hong-bú)
  • 【傳球】(thuân-kiû)
  • 【桌球】(toh-kiû)
  • 【撞球】(tōng-kiû) 一種球類運動。起源於法國的一種草地木球遊戲,經過改良演變,目前的遊戲方式為在長方形的球檯上放置一或二顆白色母球以及數顆紅色或其他顏色的子球,擊球者以球桿直接撞擊母球來碰撞其他子球,進入球檯四周的袋子而得分。
  • 【藏水沬】(tshàng-tsuí-bī) 潛水。例:伊定定去藏水沬。I tiānn-tiānn khì tshàng-tsuí-bī. (他常常去潛水。)
  • 【獎牌】(tsióng-pâi)
  • 【職籃】(tsit-nâ)
  • 【全壘打】(tsuân-luí-tánn)
  • 【水雞泅】(tsuí-ke-siû/tsuí-kue-siû) 蛙泳、蛙式。游泳的四種標準姿勢之一。腹部朝下,雙手撥水,雙腳踢水,頭部在水面上吸氣,然後在水中吐氣,動作像青蛙在水池中游泳的樣子。
  • 【短打】(tuán-tánn)
  • 【鍛鍊】(tuàn-liān)
  • 【隊友】(tuī-iú)
  • 【運動會】(ūn-tōng-huē) 聚合多項體育運動的競賽會。

休閒·娛樂

  • 【尪】(ang) 泛指所有的人偶。例:布袋戲尪仔 pòo-tē-hì ang-á(布袋戲偶)、刻尪仔 khik ang-á(刻神像)。
  • 【尪仔】(ang-á) 泛指所有的人偶。用土、木、金屬等材料製成的人像或圖像。
  • 【尪仔物】(ang-á-mi̍h/ang-á-mn̍gh) 玩具。可供遊戲玩弄的人偶。
  • 【尪仔標】(ang-á-phiau) 一種直徑大小約五公分的圓型紙牌,上面印有各種漫畫人物或明星照片,為臺灣早期的童玩之一。例:較早的囡仔愛耍尪仔標。Khah-tsá ê gín-á ài sńg ang-á-phiau. (以前的小孩子喜歡玩圓紙牌。)
  • 【尪仔冊】(ang-á-tsheh) 漫畫。一種有故事情節的連接畫頁漫畫。以圖為主,文字對話為輔。例:囡仔人愛看尪仔冊。Gín-á-lâng ài khuànn ang-á-tsheh. (小孩子喜歡看漫畫書。)
  • 【馬戲】(bé-hì) 原來專指在馬上所做的表演,現在泛稱各種雜技表演。
  • 【迷宮】(bê-kiong)
  • 【覕相揣】(bih-sio-tshuē/bih-sio-tshē) 捉迷藏。一種遊戲。玩的時候,大家選出一個人當鬼來負責抓人,其他的成員就躲起來讓這個人去找,被找到的就換他當鬼。
  • 【舞會】(bú-huē)
  • 【武俠】(bú-kiap)
  • 【舞步】(bú-pōo)
  • 【舞池】(bú-tî)
  • 【樂】(ga̍k) 和諧動人且有規律、有節奏的聲音。例:音樂 im-ga̍k、樂理 ga̍k-lí。
  • 【藝】(gē) 1.才能、技術。例:藝術 gē-su̍t、工藝 kang-gē。2.趣味、消遣。例:變工藝 pìnn-kang-gē(當作消遣、做好玩的)。
  • 【藝人】(gē-jîn/gē-lîn)
  • 【娛樂】(gôo-lo̍k)
  • 【外場】(guā-tiûnn) 1.賭博中,稱莊腳為「外場」。2.劇場、店家直接面對觀眾、客人的場所及人員。
  • 【下鄉】(hā-hiong)
  • 【幌韆鞦】(hàinn-tshian-tshiu) 盪鞦韆。例:囡仔人愛幌韆鞦。Gín-á-lâng ài hàinn-tshian-tshiu. (小孩子喜歡盪鞦韆。)
  • 【嘻嘻嘩嘩】(hi-hi-huā-huā) 嬉鬧、喧嘩。例:一陣人佇遐嘻嘻嘩嘩,有夠吵!Tsi̍t tīn lâng tī hia hi-hi-huā-huā, ū-kàu tshá! (一群人在那裡嬉鬧,很吵!)
  • 【魚餌】(hî-jī/hû-lī) 釣魚或捕魚時,用來誘騙魚上鉤或進網的食物。
  • 【休閒】(hiu-hân)
  • 【複賽】(ho̍k-sài)
  • 【風行】(hong-hîng)
  • 【風潮】(hong-tiâu)
  • 【風吹輪】(hong-tshue-lián/hong-tshe-lián) 1.風車。有葉片,靠風力轉動可以帶動機器運轉。2.掌上型的風車玩具,有如小電扇。亦稱「風吹輪仔」(hong-tshue-lián-á)。
  • 【風吹】(hong-tshue/hong-tshe) 風箏、紙鳶。以竹子做骨架,並糊上紙張,用線牽引,利用風力飛升上天,可以做為遊戲的一種玩具。相傳是春秋戰國時代公輸般或墨子發明的,用來偵探敵情。
  • 【花燈】(hue-ting)
  • 【奕】(ī) 玩耍、遊戲。如象棋、圍棋等有競賽、有規則、有輸贏的活動。例:奕牌仔 ī pâi-á(玩牌)、奕棋子 ī kî-jí(下棋)。
  • 【野餐】(iá-tshan)
  • 【煙火】(ian-hué/ian-hé) 一種用火硝夾雜其他藥物製成的物品,燃燒時噴射出各種變幻燦爛的形狀,可供遊戲觀賞。
  • 【演藝】(ián-gē)
  • 【影音】(iánn-im)
  • 【影視】(iánn-sī)
  • 【影展】(iánn-tián)
  • 【影集】(iánn-tsi̍p)
  • 【影壇】(iánn-tuânn)
  • 【搖鼓瑯】(iô-kóo-long) 波浪鼓。一種兒童玩具。在小鼓兩邊用短線各拴一顆墜子,握住手把轉動,鼓面會因墜子敲擊而發出咚咚的聲響。以前賣貨郎也拿來搖弄,以代替叫賣。
  • 【遊行】(iû-hîng)
  • 【遊覽】(iû-lám)
  • 【遊樂】(iû-lo̍k)
  • 【熱舞】(jia̍t-bú/lia̍t-bú)
  • 【日劇】(Ji̍t-kio̍k/Li̍t-kio̍k)
  • 【傀儡】(ka-lé) 1.線控木偶。例:傀儡尪仔 ka-lé ang-á(傀儡木偶,引申為受人操控的道具。) 2.臺灣南部漢人對山地原住民的稱呼。例:烏傀儡仔 oo-ka-lé-á(黑傀儡)。
  • 【假期】(kà-kî)
  • 【較車】(kà-tshia) 飆車。例:囡仔人毋通較車。Gín-á-lâng m̄-thang kà-tshia. (小孩子不要飆車。)
  • 【干樂】(kan-lo̍k) 1.陀螺。一種玩具,形狀像海螺,用木頭等材料製成。下面尖端有金屬釘,玩時用繩子纏繞,再用力拋出、抽繩使直立旋轉。例:囡仔當咧拍干樂。Gín-á tng teh phah kan-lo̍k. (小孩子們正在玩陀螺。) 2.比喻忙碌。例:規日無閒甲若干樂咧。Kui-ji̍t bô-îng kah ná kan-lo̍k–leh. (整天忙得像陀螺。)
  • 【工藝】(kang-gē) 消遣。例:無聊的時陣,就來變工藝。Bô-liâu ê sî-tsūn, tō lâi pìnn kang-gē. (無聊的時候就找些消遣來做。)
  • 【郊遊】(kau-iû)
  • 【猴戲】(kâu-hì) 耍猴兒。用猴子來進行表演的雜耍。
  • 【街舞】(ke-bú)
  • 【雞鵤仔車】(ke-kak-á-tshia/kue-kak-á-tshia) 推走式的學步車,讓幼兒推著走以保持平衡,木製,移動時裝飾的小公雞會敲打木板,發出喀喀聲。
  • 【鬮】(khau) 用紙條做成的籤,憑運氣抽取以決定做法。例:抽鬮 thiu-khau(抽籤)。
  • 【蹺】(khiau) 高蹺。例:踏蹺 ta̍h-khiau(踩高蹺)。
  • 【抾紅點仔】(khioh-âng-tiám-á) 撿紅點, 一種樸克牌玩牌的方式。
  • 【技藝】(ki-gē)
  • 【棋】(kî) 一種鬥智的遊戲。有棋盤、棋子,下棋者依規則移動棋子,以定勝負。例:行棋 kiânn-kî(下棋)。
  • 【棋子】(kî-jí/kî-lí) 一種在下棋時所使用的工具。因為遊戲內容不同,所用的棋子也不一樣。
  • 【棋盤】(kî-puânn) 畫有許多格子,可以排列棋子以供下棋的板子,通常用紙、木板或壓克力等材料製作。
  • 【行棋】(kiânn-kî) 下棋。例:伊就是傷過無聊,才會四界去揣人欲行棋。I tō sī siunn kuè bô-liâu, tsiah ē sì-kè khì tshuē lâng beh kiânn-kî. (他就是太過無聊了,才會四處去找人下棋。)
  • 【筊】(kiáu) 賭博。例:你筊毋通閣跋矣。Lí kiáu m̄-thang koh pua̍h–ah. (你不要再賭博了。)
  • 【筊鬼】(kiáu-kuí) 嗜賭如命的人。
  • 【競賽】(kīng-sài)
  • 【個展】(kò-tián)
  • 【國片】(kok-phìnn)
  • 【廣播】(kóng-pòo)
  • 【講笑】(kóng-tshiò) 說笑。說說輕鬆的話題以帶來歡笑。例:你莫閣講笑矣,緊去做代誌。Lí mài koh kóng-tshiò–ah, kín khì tsò tāi-tsì. (你不要再說笑了,趕快去做事。)
  • 【講笑詼】(kóng-tshiò-khue/kóng-tshiò-khe) 打諢、逗笑、講笑話。例:無,你是佇咧講笑詼是毋?Bô, lí sī tī-leh kóng-tshiò-khue sī–m̄? (不然你是在說笑是嗎?)
  • 【季刊】(kuì-khan)
  • 【蟧蜈車】(lâ-giâ-tshia) 坐式的學步車,底座為一圓框,下有輪子,幼兒坐在中央吊座上,可站可坐,藉以學習走路。
  • 【離手】(lī-tshiú) 1.下好了賭注,不得再變更。例:硩好離手。Teh hó lī-tshiú. (押定離手。) 2.放手。
  • 【拈田嬰】(liam-tshân-enn/liam-tshân-inn) 捉蜻蜓。悄悄的走近蜻蜓後面,輕輕的用雙指捉住蜻蜓尾巴。是從前夏天常見的小孩子遊戲。例:阿明招我去拈田嬰。A-bîng tsio guá khì liam-tshân-enn. (阿明找我去捉蜻蜓。)
  • 【撚匼笑】(lián-khap-tshiò) 轉動銅板以停止時的正反面定輸贏的一種賭博方法。
  • 【撚寶】(lián-pó) 賭具的一種,用銅製的盒子裝骰子,加上蓋子,搖動後看骰子的數目來決定輸贏。例:硩撚寶 teh lián-pó(指此種賭局中下注的行為)。
  • 【撚骰仔】(lián-tâu-á) 擲骰子。一種賭博的方式,以骰子的點數多寡來決定輸贏。
  • 【連續劇】(liân-sio̍k-kio̍k)
  • 【玲瑯鼓】(lin-long-kóo) 波浪鼓。一種兒童玩具。在小鼓兩旁用短線各拴一顆墜子,握住手把轉動,鼓面會因墜子敲擊而發出咚咚的聲響。以前賣貨郎也拿來搖弄,以代替叫賣。例:搖玲瑯鼓,賣雜細。Iô lin-long-kóo, bē tsa̍p-sè. (搖波浪鼓,賣雜貨。)
  • 【落注】(lo̍h-tù) 下注。出錢賭輸贏。
  • 【挵球】(lòng-kiû) 見【撞球】tōng-kiû 條。
  • 【輪鬮】(lûn-khau) 按抽籤的次序下去輪流。例:輪鬮較公平。Lûn-khau khah kong-pênn. (抽籤輪流比較公平。)
  • 【門票】(mn̂g-phiò) 入場券。進入某限制場所時,所必須持有的通行票券。
  • 【魔術】(môo-su̍t) 藉著各種道具,以祕密且快速的手法,做出看似超乎常理的表演。
  • 【麻雀】(muâ-tshiok) 麻將。一種骨牌遊戲,共有一百四十四張牌。四個人玩,可供消遣,也有人用來賭博。
  • 【麻雀子仔】(muâ-tshiok-jí-á/muâ-tshiok-lí-á) 麻將牌子。指一個一個的麻將牌。例:一副麻雀攏總有一百四十四張麻雀子仔。Tsi̍t hù muâ-tshiok lóng-tsóng ū tsi̍t-pah sì-tsa̍p-sì tiunn muâ-tshiok-jí-á. (一副麻將總共有一百四十四張麻將牌子。)
  • 【掩咯雞】(ng-ko̍k-ke/ng-ko̍k-kue) 捉迷藏。一人矇住眼睛,其他人在旁邊發出聲音,由矇眼的人循聲捉人的遊戲。例:一陣囡仔佇遐咧掩咯雞。Tsi̍t tīn gín-á tī hia teh ng-ko̍k-ke. (一群小朋友正在那裡捉迷藏。)
  • 【偶像】(ngóo-siōng)
  • 【牌仔】(pâi-á) 1.指賭具或娛樂的用品,如紙牌、骨牌。2.總稱有標示功能的牌子。如貨品貼、結貨牌或價牌等。
  • 【拍麻雀】(phah-muâ-tshiok) 打麻將、打麻雀。用麻將牌來消遣或賭博。例:過年時仔伊攏會走來阮兜拍麻雀。Kuè-nî sî á i lóng ē tsáu-lâi guán tau phah-muâ-tshiok. (過年的時候他都會來我家打麻將。)
  • 【拍滂泅】(phah-phōng-siû) 指小孩子戲水或是游泳時打水花。
  • 【炮仔】(phàu-á) 鞭炮。古時為了驅鬼,用火燃燒竹子,發出劈啪的響聲。現在用紙捲裹火藥做成,點燃引線就會炸裂,發出巨大聲響,常在喜慶時燃放。
  • 【博覽會】(phok-lám-huē)
  • 【浮動】(phû-tāng) 魚漂、浮漂。垂釣時拴在釣魚線上的浮物。
  • 【變猴弄】(pìnn-kâu-lāng) 1.耍猴戲。由訓練者指揮已經馴服的猴子表演的雜耍。2.使花招作弄人。例:伊正經工課毋做,規日就佇遐變猴弄。I tsìng-king khang-khuè m̄ tsò, kui ji̍t tō tī hia pìnn-kâu-lāng. (他正經工作不做,整天就在那裡耍花樣作弄人。)
  • 【跋筊】(pua̍h-kiáu) 賭博。以金錢下注來決勝負的遊戲。例:干焦有人跋筊了家伙,無人跋筊好額的。Kan-na ū lâng pua̍h-kiáu liáu ke-hué, bô lâng pua̍h-kiáu hó-gia̍h–ê. (只有人賭博把家產賭掉,沒有人因賭博而致富的。)
  • 【跋牌仔】(pua̍h-pâi-á) 用紙牌、骨牌、麻將牌等各樣賭具賭博。例:伊閣咧跋牌仔矣,你叫伊好停睏食飯矣。I koh teh pua̍h-pâi-á–ah, lí kiò i hó thîng-khùn tsia̍h pn̄g–ah. (他又在打牌了,你叫他可以休息吃飯了。)
  • 【歕雞胿仔】(pûn ke-kui-á/pûn kue-kui-á) 吹氣球。例:囡仔攏真愛歕雞胿仔。Gín-á lóng tsin ài pûn ke-kui-á. (小孩子都很愛吹氣球。)
  • 【歕觱仔】(pûn pi-á) 吹哨子。
  • 【散步】(sàn-pōo)
  • 【洗牌】(sé-pâi/sué-pâi)
  • 【踅街】(se̍h-ke/se̍h-kue) 逛街。在街頭散步閒遊。例:咱來去踅街,看有啥物通好買。Lán lâi-khì se̍h-ke, khuànn-ū siánn-mih thang-hó bé. (我們去逛街,看看有些什麼可以買。)
  • 【小鬼仔殼】(siáu-kuí-á-khak) 面具。例:莫戴小鬼仔殼佇遐共人嚇驚。Mài tì siáu-kuí-á-khak tī hia kā lâng heh-kiann. (不要戴面具在那邊嚇人。)
  • 【十八骰仔】(si̍p-pat-tâu-á) 見【骰仔】tâu-á 條。
  • 【收集】(siu-tsi̍p) 聚集、蒐集。例:伊誠愛收集郵票。I tsiânn ài siu-tsi̍p iû-phiò. (他很喜歡收集郵票。)
  • 【泅】(siû) 1.游泳。例:水傷冷,我毋敢落去泅。Tsuí siunn líng, guá m̄-kánn lo̍h-khì siû. (水太冷,我不敢下去游泳。) 泅水2.游水或戲水。例:囡仔拍滂泅 gín-á phah-phōng-siû(小孩子玩水)。
  • 【泅水】(siû-tsuí) 游泳。例:今仔日風誠透,恁莫去海邊仔泅水。Kin-á-ji̍t hong tsiânn thàu, lín mài khì hái-pinn-á siû-tsuí. (今天風很大,你們別去海邊游泳。)
  • 【賞月】(siúnn-gue̍h/siúnn-ge̍h) 觀賞月色。
  • 【耍】(sńg) 玩、遊戲。例:愛耍 ài sńg(愛玩)。
  • 【書展】(su-tián)
  • 【四色牌】(sù-sik-pâi) 一種賭博用的紙牌,尺寸只有食指大小,分為四種顏色,每色皆有如同象棋「將、士、象」等的字樣,是流行於福建地區及臺灣的民間娛樂。
  • 【骰仔】(tâu-á) 骰子。一種遊戲或賭博用的小方塊。六面分別刻上一、二、三、四、五、六點,一、四漆紅色,其餘為黑色。例:撚骰仔 lián tâu-á(擲骰子)。
  • 【硩落去】(teh–lo̍h-khì) 1.壓下去。例:用大石頭硩落去。Īng tuā tsio̍h-thâu teh–lo̍h-khì. (用大石頭壓下去。) 2.押注、押下去。指賭博。例:聽我的,攏總硩落去就著矣啦!Thiann guá ê, lóng-tsóng teh–lo̍h-khì tō tio̍h–ah–lah! (聽我的,全部壓下去就對了啦!)
  • 【探戈】(thàn-gòo)
  • 【退票】(thè-phiò)
  • 【拆單】(thiah-tuann) 買票。例:拆單欲去坐火車。Thiah-tuann beh khì tsē hué-tshia. (買票要去坐火車。)
  • 【天九牌】(thian-kiú-pâi) 天九、牌九。一種紙牌或骨牌的賭博遊戲。
  • 【跳棋】(thiàu-kî)
  • 【跳年】(thiàu-nî) 跳房子、跳格子。見【蹌跤雞】tshiáng-kha-ke 條。
  • 【跳索仔】(thiàu-soh-á) 跳繩。一種跳過繩子的運動或遊戲。通常是雙手各抓繩子之一端,把繩子掄成圓圈,趁繩子靠近地面時起腳跳過去。有單腳跳、雙腳跳、交叉跳、轉身跳等多種花樣。
  • 【抽獎】(thiu-tsióng)
  • 【塗尪仔】(thôo-ang-á) 土偶。用泥土捏成的小人像。
  • 【脫衣舞】(thuat-i-bú)
  • 【點播】(tiám-pòo)
  • 【釣友】(tiò-iú)
  • 【東筊】(tong kiáu) 賭博時向贏家抽頭。例:東筊錢 tong kiáu-tsînn(抽頭錢)。
  • 【同樂】(tông-lo̍k)
  • 【雜誌】(tsa̍p-tsì) 含有多類文章,定期出版的刊物。例:看雜誌增加見聞。Khuànn tsa̍p-tsì tsing-ka kiàn-bûn.
  • 【走相逐】(tsáu-sio-jiok/tsáu-sio-lip) 1.賽跑。2.你跑我追、互相追逐的遊戲。
  • 【走相掠】(tsáu-sio-lia̍h) 你跑我追、被抓到的當鬼的遊戲。
  • 【柴頭尪仔】(tshâ-thâu-ang-á) 1.木偶、木頭人。2.指像木頭一樣,沒有反應,沒有表情的人。例:𪜶彼个後生敢若柴頭尪仔,見擺問伊代誌攏袂曉小應一下。In hit ê hāu-senn kánn-ná tshâ-thâu-ang-á, kiàn-pái mn̄g i tāi-tsì lóng bē-hiáu sió ìn–tsi̍t-ē. (他那個兒子好像木頭人,每次問他事情都不會稍微回應一下。) 柴頭
  • 【插牌】(tshap-pâi) 洗牌。把紙牌適度的摻和均勻,重整序次。
  • 【車展】(tshia-tián)
  • 【蹌箍螺】(tshiáng-khoo-lê) 兒童遊戲的一種。單腳繞圈而跳。
  • 【𨑨迌物仔】(tshit-thô-mih-á) 玩具、小東西。例:囡仔人愛耍𨑨迌物仔。Gín-á-lâng ài sńg tshit-thô-mih-á. (小孩子喜歡玩玩具。)
  • 【象棋】(tshiūnn-kî) 一種棋戲。兩人對下,分持黑、紅二色各十六個棋子,各子走法不同。雙方在棋盤上交替走子,有多種玩法,以攻死對方的將或帥為勝。
  • 【鳥擗仔】(tsiáu-phia̍k-á) 彈弓。Y字形木頭的兩端綁上強力橡皮筋,再扣住石頭,利用橡皮筋的彈力將石頭彈出,用來打落小鳥。
  • 【周刊】(tsiu-khan)
  • 【上山】(tsiūnn-suann) 登山、爬山。例:頂禮拜阮一陣人上山去看風景。Tíng lé-pài guán tsi̍t tīn lâng tsiūnn-suann khì khuànn hong-kíng. (上個禮拜我們一群人登山去看風景。) 𬦰山
  • 【做議量】(tsò-gī-niū/tsuè-gī-niū) 消遣、排遣。排解愁悶、消磨時間。例:一陣老大人佇公園仔內面開講、行棋做議量。Tsi̍t tīn lāu-tuā-lâng tī kong-hn̂g-á lāi-bīn khai-káng, kiânn-kî tsò-gī-niū. ((一群老年人在公園裡聊天、下棋排遣時間。)
  • 【做鬼】(tsò-kuí/tsuè-kuí) 1.當鬼。人死後變成鬼。2.當鬼、扮鬼。用意在嚇人,也指一種小孩子的遊戲。一人扮鬼,其他人必須躲起來或逃跑,以免被抓到。被抓者和扮鬼者交換身分,繼續抓人。例:這改換你做鬼。Tsit kái-uānn lí tsò-kuí. (這次換你扮鬼。)
  • 【做莊】(tsò-tsong/tsuè-tsong) 賭博時做莊家。
  • 【綜藝】(tsong-gē)
  • 【組頭】(tsoo-thâu) 民間賭博活動「六合彩」的莊家,賭眾向他下注,開出號碼後再以事先約好的倍數賠給中獎者。
  • 【主演】(tsú-ián)
  • 【紙牌】(tsuá-pâi) 紙製的娛樂用品,可以當作賭具,如撲克牌、四色牌等。
  • 【水鴛鴦】(tsuí-uan-iunn) 炮的一種,可以在水中爆炸。
  • 【園藝】(uân-gē)
  • 【園遊會】(uân-iû-huē)
  • 【閱讀】(ua̍t-tho̍k)
  • 【圍棋】(uî-kî) 一種棋藝。相傳為堯帝所發明。棋盤上縱橫各有十九道線,交錯成三百六十一個交點,雙方分別拿黑白棋子放在交點上,用來圍攻對方的棋子和圍占交點,最後再依所占的交點多寡來決定勝負。

旅行

  • 【名勝】(bîng-sìng)
  • 【行李】(hîng-lí) 出門時所攜帶的背袋、箱子等。
  • 【戶外】(hōo-guā)
  • 【回國】(huê-kok/hê-kok)
  • 【回程】(huê-tîng/hê-tîng)
  • 【入境】(ji̍p-kíng/li̍p-kíng)
  • 【客棧】(kheh-tsàn) 旅館、旅舍。「旅館」(lí-kuán)以前的說法。
  • 【起行】(khí-kiânn) 啟程、出發。例:咱明仔載幾點欲起行?Lán bîn-á-tsài kuí tiám beh khí-kiânn? (我們明天幾點要出發?)
  • 【起程】(khí-thîng) 出發、啟程。
  • 【環島】(khuân-tó/khuân-tóo)
  • 【行透透】(kiânn-thàu-thàu) 指走遍各地方。例:伊已經臺灣全島行透透矣。I í-king Tâi-uân tsuân tó kiânn-thàu-thàu–ah. (他已經走遍臺灣全島。)
  • 【景致】(kíng-tì)
  • 【景點】(kíng-tiám)
  • 【觀光】(kuan-kong) 參觀旅行、旅遊。
  • 【來自】(lâi-tsū)
  • 【旅行】(lí-hîng/lú-hîng) 遊歷。為遊覽或辦事到各地去。
  • 【旅費】(lí-huì/lú-huì) 路費、盤纏。旅行上的花費。
  • 【旅遊】(lí-iû/lú-iû)
  • 【旅客】(lí-kheh/lú-kheh) 旅行的人。
  • 【旅館】(lí-kuán/lú-kuán) 旅社。
  • 【旅社】(lí-siā/lú-siā) 旅館。提供旅客住宿的地方。
  • 【旅途】(lí-tôo/lú-tôo)
  • 【渡假】(tōo-ká)
  • 【𤆬路】(tshuā-lōo) 帶路。在前方領路。例:恁若欲去𬦰山,上好有人𤆬路。Lín nā beh khì peh-suann, siōng-hó ū lâng tshuā-lōo. (你們如果要去爬山,最好有人可以帶路。)
  • 【出外】(tshut-guā) 離家遠行到外地去。例:出外家己愛較細膩咧。Tshut-guā ka-kī ài khah sè-lī leh. (出遠門自己要小心一點。)
  • 【出發】(tshut-huat)
  • 【出國】(tshut-kok)
  • 【出團】(tshut-thuân)
  • 【一路】(tsi̍t-lōo) 沿途、路上。 例:祝恁一路平安。Tsiok lín tsi̍t-lōo pîng-an. (祝福你們一路平安。)
  • 【上岸】(tsiūnn-huānn)
  • 【遠足】(uán-tsiok) 步行到近郊的遊憩活動。例:明仔載老師欲𤆬阮去遠足。Bîn-á-tsài lāu-su beh tshuā guán khì uán-tsiok. (明天老師要帶我們去遠足。)
  • 【遹】(u̍t) 短暫停留、徘徊遊走。例:四界遹 sì-kè u̍t(四處遊走)。